姓名:朱晓茜
学号:202326101067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4/12/8
《长安三万里》——诗与史交织的绚烂长卷
《长安三万里》——诗与史交织的绚烂长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而上,《长安三万里》宛如一艘精致的画舫,载着我们缓缓驶入大唐盛世那片光辉璀璨又波谲云诡的天地,去探寻诗人们的心灵世界与命运轨迹,感受诗歌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影片以高适的回忆为脉络,将他与李白之间横跨数十载的情谊徐徐铺展。从年少时的意气相投,到中年后的各自沉浮,再到暮年的遥相思念,他们的人生就像两条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溪流,在大唐的土地上蜿蜒流淌。长安,这座充满诱惑与希望的都城,犹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文人墨客。李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他才情绝世,初入长安便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气魄,试图在朝堂之上搅动风云,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然而,宫廷的倾轧、权贵的排挤,让他的仕途之路荆棘丛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恰似他在仕途困境中的声声叹息。但他骨子里的洒脱与不羁,使他在面对挫折时依然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这种乐观与豁达令人动容。
与李白的豪放飘逸不同,高适出身平凡且性格内敛。早年科举失意的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回到家乡苦练武艺,磨砺心智。他就像一颗深埋于土地的种子,在默默等待着发芽的时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沉稳的行事风格,终于在安史之乱的乱世中破土而出,成为支撑大唐的中流砥柱。他的诗,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没有李白诗歌的奇幻瑰丽,却多了几分质朴与深沉,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友情的珍视。
影片中,一首首经典唐诗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大唐文化的华彩乐章。《将进酒》的呈现堪称惊艳,诗人醉酒后幻游仙境,与仙人举杯畅饮,那奇幻壮丽的画面伴随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诗句,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推向了极致。同时,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诗歌于他们而言,是情感的宣泄,是理想的寄托,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除了李、高二人,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众多诗坛巨匠也在影片中一一亮相。他们在长安的诗酒雅集中,以诗会友,挥毫泼墨,那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思想碰撞交融的黄金时代。他们用笔墨描绘着大唐的锦绣山河,用诗句抒发着内心的壮志豪情。然而,安史之乱的战火无情地撕裂了这盛世的帷幕,诗人们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有的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是对这一惨状的沉痛写照;有的为了家国大义挺身而出,血洒疆场;有的则在困境中坚守着诗歌的阵地,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沧桑巨变。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对诗人个体命运的追述,更是对大唐盛世兴衰荣辱的深度反思。它让我们目睹了盛世的昌盛繁华,那是文化的蓬勃发展、经济的繁荣昌盛、国力的强盛无比;也让我们见证了乱世的衰败凋零,百姓的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们在这历史的浪潮中起伏,他们的命运既是个人的选择与造化,更是时代洪流裹挟的结果。他们的诗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这些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心跳。
影片的画面制作美轮美奂,从长安街头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到塞外边疆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从宫廷内院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到田园乡间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精心剪裁而来,细腻而逼真地还原了大唐的风貌。配乐也极具感染力,悠扬的古乐旋律与诗歌的朗诵声相互交融,或激昂慷慨,或低回婉转,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影片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走出影院,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长安三万里,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诗人们心灵深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家国的深沉热爱。它让我们对那些伟大的诗人有了更为立体、鲜活的认识,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歌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在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时代,诗人们用他们的才情与智慧,书写了一部壮丽的人生史诗,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的人生道路上,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