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程少帆
学号:202426402017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13

观《长安三万里》:品诗意大唐,悟人生百态

观《长安三万里》:品诗意大唐,悟人生百态

一、光影里的大唐:从动画镜头到历史切片

 我在选修课上初看《长安三万里》,便被高适回忆中的大唐盛景震撼:李白纵马高歌“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不羁,与长安街头胡商往来、宫殿灯火的繁华交织,恰似课本里“盛唐气象”的可视化呈现。当安史之乱的战火席卷而来,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与流民画面重叠,突然读懂历史课本上“由盛转衰”四字背后的沉重。

二、双诗人的人生镜像:理想与现实的青春启示

李白的浪漫与挣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到“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失意,他的起伏像极了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心理落差——我们都曾怀揣“大鹏之志”,却在实习碰壁或竞赛失利时,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但他醉酒吟《将进酒》的豪迈提醒我们:保持对热爱的赤诚,便是对抗平庸的铠甲。

高适的蛰伏与坚守:口吃的他用枪法破局,半生沉淀终成大将。这让我想起实验室里反复失败的实验、备考证书时的枯燥刷题——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正如他所言“人生譬如朝露,当奋发有为”,厚积薄发才是成长的常态

三、唐诗的现代解码:从课本符号到生命叙事

从前背“红豆生南国”只知相思,直到看见王维身着伪官服摩挲红豆的无奈,才懂“身不由己”的复杂;从前读“朱门酒肉臭”只觉批判,透过杜甫颠沛流离的身影,才明白悲悯源于对现实的直视。这启示我们: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背诵,而在于与生活经验的共鸣——就像写论文时,案例分析永远比理论堆砌更有力量。

四、视听语言的诗意表达:当动画遇见唐诗

画面美学:黄河化作金色巨龙的《将进酒》片段,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想象变成视觉奇观,这和我们做PPT时用动态图表转化抽象数据的逻辑异曲同工。

配乐巧思:编钟与箫声在盛世与战乱场景间的切换,恰似小组汇报时用背景音乐调节情绪——艺术的共通性,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五、给大学生的三重启示

1. 抗挫力:李白屡贬仍高歌“直挂云帆”,高适蛰伏半生终得重用——挂科、失恋、求职碰壁,不过是人生长河里的小涟漪;

2. 文化观:电影说“只要诗在,长安就在”,对我们而言:用vlog记录非遗、用代码复原敦煌壁画,都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方式;

3. 时代感:从盛唐诗人“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到当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个体的价值,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结语:少年与诗,皆是“长安”

 看完电影时,高适的背影与课本里的唐诗注解重叠。原来所谓“三万里”,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从少年意气到知行合一的成长跨度。当我们合上专业书、走进实验室,或许也该像诗人们那样:以理想为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写下永不褪色的“长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