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胡群
学号:202426402029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9
穿过奇幻之门的自我寻踪 ——《千与千寻》观后感
穿过奇幻之门的自我寻踪
——《千与千寻》观后感
初次观看《千与千寻》时,我总浅薄的以为这是一场专属于孩童的冒险童话;而当几年后的今天我以“中外经典动画赏析”的视角再度走进那个蒸汽与神灵交织的世界,才惊觉宫崎骏早已在奇幻的画布上,描绘出了现代人在异化世界中“寻找自我”的精神图谱。这部看似写给孩子的动画,实则是一封递给每个灵魂的隐秘书信,在千寻跌跌撞撞的脚步里,我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少女的成长,更是每个“迷失者”穿越迷雾的心灵镜像。
电影开篇的现代都市像一场褪色的梦:千寻蜷缩在汽车后座,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父母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未知的小镇”,却不知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剥离了现代身份的“异境”。当父母因贪吃变成猪,千寻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尖叫着奔跑,镜头里她瘦小的身影被巨大的建筑阴影笼罩,一场自我追寻的旅程拉开了序幕。
一、当姓名被夺走:在异化世界里守住“我是谁”
电影最震撼的隐喻,藏在千寻被迫改名为“小千”的瞬间。汤婆婆夺走人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小千”“小玲”,本质上是用符号化的身份消解个体的独特性。但千寻始终记得“我叫荻野千寻”,就像我们在同质化的世界里,需要守住属于自己的“名字”。而在现实中我们被无数标签规训的过程,当社会身份的外壳层层包裹,多少人渐渐忘记了内心那个最本真的“名字”。我还依稀记得,千寻初入汤屋时,镜头里的她总带着蜷缩的姿态:瘦小的身影淹没在高大的门廊下,眼神里满是对规则的恐惧。我恍然惊觉,这不正是初入陌生环境的我们吗?为了生存而小心翼翼,在“等价交换”的成人法则里战战兢兢,生怕一个踉跄就弄丢了原本的自己。
但千寻的特别,在于她始终攥紧了那一丝“不合时宜”的倔强。当父母因贪婪变成猪,她没有像他们一样被食欲吞噬;当汤屋众人沉迷于黄金的光泽,她拒绝用讨好换取安逸。但是最让我动容的是她对白龙说的那句“你真正的名字,一定很美吧”。在所有人都习惯了用“身份”和“利益”丈量彼此的世界里,她依然相信“名字”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入大学时的迷茫:面对五花八门的社团、密密麻麻的计划表,也曾一度被“优秀”的标准裹挟,直到因为动画赏析课的缘故重读影片,忽然就懂得了:比起成为别人期待的“小千”,记住自己是“千寻”,才是成长的第一堂必修课。
二、无脸男的孤独:每个灵魂都在寻找“被看见”的光
如果说千寻是“坚守自我”的锚点,那么无脸男便是游走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的集体倒影。他戴着透明的面具,在汤屋的喧嚣里格格不入,像极了如今社会的那些在社交软件上频繁点赞、却在夜深人静时被孤独淹没的年轻人。他用吞噬他人来填补空虚,用黄金堆砌讨好的资本,但千寻给了无脸男不一样的答案。她没有接受他的黄金,只是递上一颗河神给的丸子,轻声说“你应该不属于这里”。那一刻,无脸男撕心裂肺地呕吐出吞噬的一切,喊出“好寂寞”,我想那一刻,他才真正从外壳中解脱。
千寻对无脸男的善意,没有任何功利性:她不在乎他能带来多少黄金,只看见他躲在角落时的孤单。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在充满交换逻辑的汤屋里显得格外珍贵。想起影片中无脸男跟着千寻走进电车的场景:两人并排坐在晃动的车厢里,窗外是暮色中的大海,波光在他们身上流淌成温柔的茧。那一刻,没有语言,只有陪伴。才让我们懂得,原来最好的治愈,不过是“我愿意陪你一起,穿过这段黑暗的旅程”。我们追逐的很多东西,不过是给孤独裹上的糖衣,而真正治愈灵魂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不过是一句“我看见你了”的温柔接纳。这让我想起那些在深夜和朋友分享心事的时刻,真正治愈灵魂的,也从来不是用热闹掩盖孤独,而是敢于直面内心的空洞,承认自己“需要被看见”。
三、白龙的鳞片与河神的馈赠:在破碎中重拾初心
白龙的存在,是影片中最让人心痛的隐喻。他曾是守护河川的神灵,却因河川被填埋而失去家园,沦为汤婆婆操控的“飞龙”,这不正是现代社会中被现实磨平棱角的我们吗?为了适应规则而穿上“鳞片”,为了生存而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但千寻的出现,像一道光刺破了他的伪装:当她拽住坠落的白龙,喊出“琥珀川”的名字,那些坚硬的鳞片剥落,露出的是一个伤痕累累却依然纯净的灵魂。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妥协,而是在历经破碎后,依然记得自己曾是“守护河流的人”。
最后出场的河神,则充满了荒诞的现实感:满身污泥的“腐烂神”走进汤屋,众人避之不及,唯有千寻耐心地为他冲洗——当无数垃圾从河神体内排出,露出晶莹的翡翠原石,这个场景像一记警钟,敲碎了我们对“洁净”的偏见。原来我们以为的“丑陋”背后,藏着被忽视的纯净;而我们沉迷的“光鲜”之下,或许早已堆满了欲望的垃圾。作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一名青年,我常常想起这个画面:那些看似“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不正是被现代社会匆忙脚步掩盖的“河神”吗?只有像千寻一样耐心擦拭,才能看见它们身上闪耀的本真之光。我想,这大概也是宫崎骏想告诉我们的: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总有人需要去守护那些“不功利却珍贵”的东西。
电影的结尾,千寻握着钱婆婆给的头绳,在隧道口回头望去,神灵世界早已消失不见。父母问她“刚才在哭吗”,她望着远方微笑,那个曾经爱哭的小女孩,早已在这场冒险中悄悄长大了。而这场冒险留给我们的,是比奇幻故事更珍贵的礼物:
四、光影里的故乡:当传统在现代时空中流淌
我发现,宫崎骏的镜头永远带着对自然的敬畏,而这份敬畏在《千与千寻》中化作了最动人的乡愁。废城杂草丛生的台阶上,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千寻的发梢,那是现代文明与自然遗存的无声对话;电车在海上行驶的场景,铁轨延伸向朦胧的远方,像一条连接现实与梦境的脐带,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藏着人们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却也让每个观众想起自己心中的“家乡”。作为大学生,我们何尝不是在“出走”与“回望”间徘徊?离开家乡奔赴城市,却总在某个深夜,被记忆里的一缕乡音、一道家常菜的香气唤醒心底的柔软。
影片的结尾,千寻牵着父母的手走出隧道,回头望去,曾经的神灵世界早已消失不见。但那些在冒险中收获的勇气、善意与自我认知,却成了永远藏在心底的礼物。走出《千与千寻》的光影世界,忽然发现这场异境冒险,其实是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千寻教会我们,成长不是变得刀枪不入,而是在看清世界的复杂后,依然愿意带着善意前行;无脸男教会我们,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虚假的热闹掩盖真实的自己;白龙教会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回头看看,那个最初怀揣梦想的自己,是否还在心底闪闪发光。
我始终记得宫崎骏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但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在每一站相遇时,我们是否曾用心记住彼此的名字,是否曾在迷失时,想起自己也曾是那个勇敢追寻光的“千寻”。
合上影片的光影画卷,忽然懂得这门课的深意:所谓“经典动画赏析”,从来不止是分析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更是借由这些奇幻的故事,照见自己的内心。这或许就是经典动画的魅力:它用奇幻的外壳包裹着最真实的人生课题,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当我们在现实中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不妨再回到那个充满蒸汽与神灵的汤屋,《千与千寻》不是一个关于“拯救世界”的英雄传说,而是一场关于“成为自己”的温柔修行——在这个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像千寻一样,哪怕偶尔害怕哭泣,也始终记得攥紧自己的名字,记得对世界保持一点“不合时宜”的善意。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从“看见自己”开始的漫长旅程,而这场旅程,动画早已为我们点亮了第一盏灯。
经典之所以永恒,是因为我们永远能在其中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