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任思璇
学号:202426402043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15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外动画艺术比较与赏析 ——以《大圣归来》与《寻梦环游记》为例
摘要
本文选取中国动画电影《大圣归来》(2015)与美国皮克斯动画《寻梦环游记》(2017)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两者在文化表达、叙事结构、视觉风格及技术应用上的异同,探讨动画艺术如何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又传递普世价值。研究发现,中国动画擅长以写意美学和道德叙事传递东方哲学,而西方动画更注重个体情感与工业化娱乐表达。中国动画的国际化需在技术标准化与文化独特性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动画电影、跨文化比较、民族美学、叙事策略
1. 引言
动画电影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浓缩体现。中国动画曾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开创“中国学派”,但此后陷入长期低迷;而好莱坞与日本动画凭借成熟的产业体系占据全球市场。2015年,《大圣归来》以9.56亿元票房成为中国动画复兴的标志,同年皮克斯推出的《寻梦环游记》则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这两部作品均以“英雄之旅”为叙事框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气质,为中外动画比较提供了典型样本。
2. 中外动画的发展脉络与现状
3. 2.1 中国动画:从民族化到全球化探索
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20世纪60-80年代)以水墨、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闻名,如《山水情》将道家哲学融入空灵画面。然而,90年代后因产业化不足逐渐式微。2015年以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通过现代技术重构神话IP,标志着中国动画的商业化转型。
2.2 西方动画:工业化与普世价值的输出
迪士尼-皮克斯模式以标准化叙事(如“三幕剧”)和精细技术主导全球市场。例如,《寻梦环游记》虽以墨西哥文化为背景,却通过“家庭与梦想”的冲突引发跨文化共鸣。日本动画则另辟蹊径,以宫崎骏作品中的生态哲思与手绘美学形成独特流派。
3. 案例对比分析
3.1 文化内核: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话
《大圣归来》
改编自《西游记》,但弱化了原著中的佛教因果,强化孙悟空“从迷失到觉醒”的儒家式英雄成长。影片中的苍山云海、水墨风格背景,以及配乐中的京剧锣鼓点,均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诠释。
《寻梦环游记》
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舞台,通过“遗忘即终极死亡”的设定,探讨家族记忆的价值。万寿菊花瓣桥、剪纸灵兽(Alebrijes)等元素,展现了拉丁文化的绚丽与热情,而核心矛盾(音乐梦想vs.家庭责任)则符合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对比:中国动画的“英雄”常背负集体使命(如大圣拯救江流儿),而西方英雄更关注自我实现(如米格追求音乐梦想)。
3.2 叙事结构:线性史诗与多线共鸣
《大圣归来》采用单线叙事:
开端(大圣被封印)→发展(遇江流儿)→高潮(决战混沌)→结局(重获神力)。角色弧光集中在大圣的内心突破,配角(如江流儿)主要起催化作用。
《寻梦环游记》采用双线交织:
明线(米格参加音乐比赛)与暗线(埃克托的身世之谜)并行,最终在亡灵世界真相揭露时交汇。这种结构增强了悬疑感和情感冲击力。
4. 结论
中外动画的差异本质是文化根性的差异,但优秀作品均能通过情感共鸣跨越国界。中国动画的崛起需构建“东方美学体系”,在叙事上平衡深度与娱乐性,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未来的中外动画交流,或将从“单向输入”转为“双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