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紫宁
学号:202326402021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4/12/7
《长安三万里》——唐风绮立与历史沉思
唐风绮丽与历史沉思
----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坐在昏黄的光线下,银幕上那遥望千里的长安映入眼帘,我不禁沉浸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所勾勒出的唐朝壮丽画卷中。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高适与李白两位唐代诗人跌宕起伏的友情与命运,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宿命的深刻思考。
电影以高适的回忆为线索,穿梭于战火与诗酒之间,将观众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盛唐时期。高李二人的友情,如同他们的诗歌一般,充满了激昂与奔放,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画面的精致与情节的紧凑,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大唐盛景。以高适和李白两位唐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为轴心,不仅讲述了他们的友情故事,更是通过他们的经历反映了整个大唐的兴衰。影片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情谊以及他们在诗歌中的共同追求。虽然高适与李白在性格、经历上有许多不同,一个务实一个浪漫,一个边塞诗人一个天才诗仙,但他们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面临着相似的抉择与挑战。在动荡的安史之乱中,两人的命运都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
电影不仅展现了李白那不羁的才情与浪漫,也刻画了他现实一面的脆弱与迷茫。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背后,是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现实中的无奈挣扎。而高适,则以其坚韧和执着,在战火与动荡中保持本心,尽忠职守,最终在乱世立下了赫赫战功。诗文于李白而言,是可以炫耀的才华,是交换功名的筹码,阶级歧视,让李白多次碰壁,怀才难遇的李白诗文得到了玉珍公主的赏识,在玉珍公主的推举下,从一届商贾的草民一举成为天子御用文人,成了长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才子。风光时,权倾朝野的高丽士为之脱靴,集万千宠爱的杨贵妃求他题诗。风头过盛总会引人妒忌,最终被天子逐出京师,数十年朝思暮想的荣华,一朝得偿所愿,如黄粱一梦,转瞬间又荣华东流。家势败落,落魄的李白,两次为赘婿,为谋生活,到齐州受道箓,为道人。说不清是时势,是性格,还是人生暮年急中出错,让李白后期站错永王队伍,最终沦为阶下囚徒,他这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走完大半。高家枪法于高适而言是祖上传下的手艺,是上阵杀敌,扬名立万的资本。他也踌躇满志,想如祖父一样建功立业,但是身处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他挥汗舞枪远不如王维弹一曲来的让人舒心。命运越磨,棱角越鲜明,坐守长夜滋味纵然难熬,学识阅历的沉淀让他愈渐沉稳,直到被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十年守章句,一朝中第。至此严谨耿直坚守自我的高适终于实现了年少拜将封侯的伟愿,终用高家枪法上阵杀敌,也成了被人知晓的边塞诗人。心愿得偿,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幸运的,可他哪里幸运,他要是幸运,就不会四十岁不得志,无所作为,他运气简直太不好了,不好到违心舞枪,不好到烈士暮年才平步青云。
李白是谪仙,最终要回到天上,高适出自乡野,一生在人间盘桓,最终用自己才能拯救人间,两个人互相成就,没有李白那句“高三十五,你心中的花团锦簇终有脱口而出的一天”鼓励那时落寞的高适可能不会有被后人知晓的高适,也不会有“战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尤犹歌舞”的写实诗句;没有高适的功业与保护,李白大约会殒身于乱世之中,也不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句。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这样的李白与高适,没有李白,仿佛时代烟火没人燃放,没有绚烂瞬间,没有高适就没人去收拾那推杯换盏,满座皆醉后的残局。如果没有李白天赋异禀,那就去做坚守的高适,纵然清苦,从未放弃自己,纵然朋友忘记一次次邀约,但仍一次次赴约,纵然身不由己,依然心怀天下。
影片精妙地将历史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通过对高适与李白的人生选择及困境的描绘,引发观众对理想与现实、命运与选择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我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它让我感受到,无论是在何种境遇之下,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热爱,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坚守初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但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终会有所成就。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它让我们了解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坚韧,需要诗意更需要理性。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有信念,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生命里书写出壮丽的诗篇。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和音乐设计,无疑是其魅力的重要来源。色彩斑斓的画面和悠扬的古典配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重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随着剧情的推进,战争的残酷、人生的坎坷逐渐展现,令人感慨万千。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借助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当代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李白的不羁与高适的坚忍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也看到了他们在大时代面前的无奈与挣扎。或许在看《长安三万里》时许多人会讨厌李白,或许是我们没有从多个角度看待一个人。从开头,李白的马匹被抢,但他在意的却不是金钱与宝马,而是好友的骨灰,况且能把好友葬至黄鹤楼,就能看出李白的仗义重情。太白年少有为,他诗文极佳,有恃才傲物的资本。可达夫自幼起识字便极其困难,可他始终不忘心中那报国的一片赤子之心。纵然太白、摩诘、子美等一众文人墨客在长安一醉方休。他之前啜一口酒,便放下,辞别,归家..他沉默,冷静,不忘许下报国的誓言,他称自己是世中人,可却如佛一般清楚,自己不图名利,图的是大唐盛世百姓的安宁...这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点。李白被后人成为诗仙,他也曾问高适,可否一起回天上去。可见,李白当时的高傲,认为自己就是神仙,死后得回天上去,可他并不是神仙,更不是谪仙人。被后人称做神仙,只是因为他的诗好,甚好,这也印证了高适的话“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大唐盛世也在。”唐朝简单来说就是唐诗组成,而唐诗关未是历史的符号,而是唐朝文化的感染力。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电影中,我们能直观的去体会这些诗词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故事不仅将李白等人从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到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的兴衰变迁。这更像是人的一生,但无论人生怎样终有拨云见雾之时,我们一生都在等侯的,是自己熠熠发光的那个时刻,只是时间未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耐心等待,时候未到...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唐朝的风貌,更引导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我相信每一位观众在观看之后,都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