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袁翠仁
学号:202426402062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9

海棠花落,大鱼永生——生命轮回中的爱与抉择———《大鱼海棠》

当银幕上最后一瓣海棠沉入深海,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潮汐。这部酝酿十二载的动画巨制,以争议的姿态浮出水面,有人诟病其剧情的稚嫩,有人抨击其价值观的“畸形”,亦有人沉浸于那抹东方意境难以自拔。我试图拨开喧嚣的评判,在椿、鲲与湫的生命轨迹里,寻得一丝超越爱情本身的哲学回响。

 

《大鱼海棠》构建的世界观本身便是一场宏大的隐喻:“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时从海的此岸出发,生命如横越大海,死时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这一设定脱胎于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浩渺意象,却将古典哲思具象为一场关乎相遇与离别的宿命图景。在椿为救鲲而牺牲半寿、湫为椿而魂归风雨的轮回里,死亡并非终点——椿的奶奶化为凤凰栖于海棠树,爷爷逝去又成巨木守护族人,灵婆轻叹“死亡是通向永生之门”。

这种“向死而生”的东方生命观,恰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或是灵魂迁居彼界。”影片以瑰丽想象赋予后者浪漫诠释:肉身湮灭,灵魂却在爱的羁绊中化身万物,往复不息。

 

争议的焦点常聚焦于椿的“自私”。她为报鲲救命之恩触犯天规,引发海水倒灌、家园倾覆。然而若跳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椿的抉择实则映射着青春特有的炽烈与盲目——正如爷爷临终所言:“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这份看似任性的宣言,实则是对个体生命主体性的宣言:她救鲲源于愧疚与责任感(“我欠他一条命”),而最终为赎罪化身海棠树救众,恰证明其善良本质从未动摇。她的挣扎恰似我们青年时期共通的迷茫:当集体规则与内心信念冲突时,是妥协还是孤勇前行?这种成长的阵痛,远非“绿茶婊”的标签所能涵括。

 

湫的存在,则让这场生命仪式镀上悲怆金光。“我会化作人间的风雨陪在你身边”——他的牺牲超越“备胎”的戏谑,升华为一种无条件的爱的范式。这种爱非占有而是成全:以整条性命换椿重生,送她与鲲前往人间。湫的台词“天不怕地不怕,最怕你受苦”,剥去玛丽苏外壳后,显露的是爱到极致时的卑微与虔诚。他与椿恰成镜像:椿为“我爱之人”倾尽所有,湫为“爱我之人”燃尽生命。二者共同构成爱的阴阳两面,诠释着“情”如何使渺小人类敢于对抗宇宙法则。

 

观众对椿的愤怒,部分源于叙事铺垫的不足——海底世界本充满温暖细节(孩童嬉戏、土楼灯火),却未充分展现其压抑面,致使椿的背叛缺乏说服力。反观《千与千寻》,仅用车内父母谈论房价的琐碎镜头,便将现代社会的窒息感刻画入骨,使千寻的离奇冒险获得情感合理性。大鱼在“展示中国元素”与“推进深层叙事”间的失衡,让红灯笼、土楼沦为背景板,未能真正服务于主题深化。这种艺术表达上的断裂,恰似我们这一代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悬浮:熟知文化符号,却难溯其精神本源。

 

然而《大鱼海棠》真正撼动我的,是它以动画之躯对生命意义的勇敢追问。当老年椿的旁白响起:“这短短一生,我们终将失去。不妨大胆一些,攀一座山,追一个梦,爱一个人”,银幕内外达成共振。在绩点与求职焦虑裹挟的大学日常里,这份呼唤何其珍贵——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规避错误,而在为所爱之事倾注全部热忱。椿的“错误”酿成灾难,但她的勇气与担当中诞生了神性;湫的“徒劳”牺牲看似无解,然其爱的纯粹已自成宇宙。恰如弗兰克的意义疗法启示:“人因理想与价值而生,甚至可为之前死。”

 

海棠会凋零,土楼会倾颓,唯情丝永续,在生死循环中织就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必成为椿或湫,却可从中汲取一份魄力:爱真理如攀险峰,爱理想如逐星光,爱世间万物如椿爱那一粒微尘——因有情,方知此生非虚渡;因有憾,更证热血未曾凉。

  鲲鹏振翅卷千浪海棠烬处又新芳。莫笑少年孤勇风雨人间总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