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陈雨可
学号:202426504088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8

《大闹天宫》观后感——叛逆者的火焰,在动画里看见青年精神的觉醒

          当1961年的赛璐珞胶片在时光中流转,那团从炼丹炉里腾起的赤红色火焰,至今仍在每个观看过《大闹天宫》的人心中燃烧。作为大一学生,在习惯了标准化的成长轨道后,这部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动画突然像一把重锤,敲碎了我对"规矩"与"自由"的固有认知。那些云谲波诡的色彩、棱角分明的线条、振聋发聩的鼓点,分明在讲述一个关于反抗、关于觉醒、关于在体制夹缝中寻找自我的永恒命题。
          色彩暴动:视觉符号里的精神突围
          动画开篇的色彩运用就充满挑衅意味。传统认知中象征皇权的明黄色,在这里被解构为压抑的牢笼——玉帝的灵霄宝殿是冰冷的鎏金配色,仙官们的朝服泛着呆板的土黄色,连云朵都被修剪成规规矩矩的团状。而花果山却是一片狂放的色彩漩涡:孙悟空的鹅黄披风泼洒着不羁,身后的猴子猴孙们穿着艳红、靛蓝、翠绿的短打,就连瀑布都泛着翡翠般的荧光。当孙悟空闯入东海龙宫,深蓝色的幽暗中突然迸发出金箍棒的鎏金光芒,这抹金色不再属于天庭,而是成为叛逆者的武器。
          最震撼的当属"大闹天宫"段落的色彩爆炸。孙悟空打翻炼丹炉时,赭石色的火焰如活物般蔓延,将天庭的青灰色地砖烧出狰狞的裂痕;他挥舞金箍棒时,周围迸溅出孔雀蓝的星芒,与天兵天将的银灰色盔甲碰撞出刺目的光弧。这种色彩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精神的博弈:天庭的冷色调象征着僵化的秩序,花果山的暖色调则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正如我们初入大学时,面对密密麻麻的校规手册与社团潜规则,内心那份想要打破常规的冲动,不正是被这种色彩对比点燃的吗?
          动作诗学:身体政治中的自由宣言
          动画对孙悟空动作的设计,堪称一场身体的革命。他的第一个亮相便充满挑衅:单腿翘在石头上抓耳挠腮,尾巴像活物般卷住桃子,完全颠覆了传统神仙正襟危坐的形象。当太白金星前来招安时,他倒挂在松枝上晃悠着腿,用金箍棒挑起圣旨通读,这种"居高临下"的肢体语言,彻底消解了皇权的威严。
"偷蟠桃"段落的动作设计更具隐喻性。孙悟空在蟠桃园里如鱼得水,身体呈现出各种违反物理规律的扭曲:时而缩成小球滚进桃林,时而化作游蛇钻进树洞,甚至用尾巴勾住桃枝倒挂着啃桃子。这些充满童趣的动作,实则是对天庭"礼仪"的嘲弄——当体制要求所有人"站有站相"时,叛逆者选择用身体的自由表达对规训的蔑视。这让我想起军训时必须保持的"标准军姿",与孙悟空的随性形成鲜明对比,原来人类最本真的生命力,从来不该被格式化的规范所束缚。
          战斗场面更是将身体的反抗美学推向极致。孙悟空与哪吒对战时,金箍棒化作千万根竹筷般的细针,在哪吒的乾坤圈缝隙中穿梭自如;面对四大天王的法宝,他干脆变成麻雀、大鹚鸟、鱼儿,用"变形"这种最彻底的身体异化,对抗体制的"同质化"要求。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战斗方式,恰似当代青年在规则夹缝中寻找突破的智慧——既然无法正面突破,那就用灵活的姿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声音的反叛:从"闹"到"闹"的精神谱系
          动画中的声音设计暗藏着一条反叛的脉络。开场的仙乐是典雅的编钟古乐,却带着令人昏昏欲睡的程式化节奏;而花果山的背景音则是各种鲜活的自然声响:猿啼、鸟鸣、瀑布轰鸣,甚至有小猴子模仿人类说话的嬉闹声。当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时,天宫的上朝钟声沉重而凝滞,仿佛每一声都在敲打自由的枷锁;而他自封"齐天大圣"时,山间响起的却是欢快的竹板声与锣鼓点,那是属于民间的狂欢之音。
          最具冲击力的是孙悟空的笑声。初上天宫时,他的笑带着少年人的轻狂,在灵霄宝殿上旁若无人地大笑;被欺骗后,他的笑里多了愤怒与讽刺,在蟠桃园里一边啃桃子一边冷笑;到了大闹天宫的高潮,他的笑声已经变成了震天动地的呐喊,混杂着金箍棒撞击兵器的铿锵声,形成一曲反抗的交响。这种笑声的演变,恰似我们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心路历程:初入自由天地时的兴奋,遭遇现实规则时的愤懑,最终在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动画中的"闹"从来不是盲目的破坏。当孙悟空砸烂"弼马温"的官印时,特意用金箍棒挑起官服抛向云端,仿佛在说"我唾弃的只是腐朽的体制,而非所有的秩序";他在天宫大肆破坏后,却始终没有伤害任何一个无辜的仙童玉女,这种"有原则的叛逆",正是当代青年需要继承的精神内核——我们反对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压抑人性的僵化教条。
           超越时代的青年镜像:在反叛中寻找和解
           作为一部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作品,《大闹天宫》的反叛精神具有双重解读空间。它既可以被视为对旧秩序的挑战,也暗含着对新生力量的期待。这种复杂性恰恰与我们这代人的处境相似:我们既反感父母辈"稳定至上"的价值观,又不愿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渴望突破体制的束缚,却也明白完全脱离规则的自由只是空中楼阁。
          孙悟空的"闹"最终走向何方?动画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没有呈现原著中被压五行山的结局,这反而成为最妙的留白。就像我们的大学时光,正处于"大闹"与"成长"的临界点:我们在社团活动中挑战陈规,在创新创业中打破常规,却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解"齐天大圣"的封号背后,不仅是自由,更是责任。或许真正的成熟,不是放弃反抗,而是学会在碰撞中寻找平衡——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既能翻天覆地,也能化作绣花针藏在耳后。
          走出动画营造的奇幻世界,校园里的樱花正纷纷扬扬地落下。看着身边穿着汉服上课的女生、在实验室熬夜改代码的室友、在辩论赛上慷慨陈词的同学,我突然明白:《大闹天宫》的精神从未远去,它化作了我们追求个性的勇气,变成了我们质疑权威的底气,沉淀为我们在规则中创新的智慧。当我们在论文里写下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见解,当我们在创业计划书中描绘天马行空的蓝图,当我们在志愿服务中践行自己的价值理念,都是在延续那团不熄的火焰——那是属于每个时代青年的"大闹天宫"。
          暮色四合时,手机里再次响起《大闹天宫》的原声配乐。鼓点如心跳般急促,弦乐如烈焰般升腾,恍惚间看见那个头戴凤尾紫金冠的身影,正踩着筋斗云掠过现代城市的霓虹。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对自由的向往,对创新的渴望,对僵化体制的反抗。作为大一学生,我们的"天宫"或许是课程表上的必修课,是社团里的层级制度,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但只要心中的火焰不灭,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闹出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