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张毅
学号:202326004257
班级:国际2班
提交日期:2025/6/1

诗卷长存,长安不灭:《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银幕上黄河奔涌,白鹤掠空,李白携众友乘鹏直上九天,吟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唱。当水墨与诗句在光影中交融,大唐的骨骼与血肉不再沉睡于课本泛黄的纸页间,而是苏醒为一场流动的盛宴。《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暮年困守孤城的回忆为引,将盛唐的璀璨与安史之乱后的凋零,编织成一幅以诗为经纬的壮阔画卷。观影之后,长安的月光仿佛穿透千年,照亮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对文化根脉的寻索与对人生价值的叩问。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影片中这句台词如黄钟大吕,道破了文化传承的本质。长安城可焚于战火,金碧辉煌的宫殿可倾颓为瓦砾,但只要那些凝聚着诗人灵魂的诗句仍在流传,长安的精神血脉便永不断绝。电影中,高适在烽烟中回望长安,口中吟诵的正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满场观众为之动容。诗成为超越时空的载体,承载着盛唐的气度与诗人的风骨。当48首经典唐诗不再作为应试的符号,而是化作李白纵马扬鞭时的豪情、高适枪尖寒芒中的孤愤、杜甫目睹民生疾苦时的泪光,我们才真正触摸到唐诗的温度。作为大二学生,我曾将背诵视为负担,此刻却豁然开朗:这些诗句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等待着被每一代人的心灵重新激活。

影片中高适与李白宛如双生镜像,映照出理想追寻的两种路径。李白是“谪仙人”,浪漫不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在入世之路上屡屡碰壁;高适是“世间人”,木讷坚韧,以“莫愁前路无知己”自勉,在边塞风沙中默默磨砺高家枪。当李白在扬州醉舞欢歌,高适选择重返梁园“凿壁偷光”;当李白因投靠永王身陷囹圄,高适已从八品小吏成长为平定吐蕃的节度使。两人性格的碰撞恰似我们内心的矛盾——既渴望李白的洒脱飞扬,又需高适的务实沉潜。青年李白对高适呼喊:“高三十五,你心中的锦绣总有一天会脱口而出!”这何尝不是对银幕外我们的激励?作为站在人生岔路的大二学子,面对学业的压力与未来的迷惘,影片启示我们:真正的“长安”并非终点的冠冕,而是追寻本身。无论是李白的恣意挥洒,还是高适的厚积薄发,其内核皆是对生命价值的赤诚求索。

“轻舟已过万重山”——当白发李白于扁舟上吟出此句,影片完成了对人生际遇最诗意的升华。安史之乱如同一道分水岭:王维被迫附逆,杜甫漂泊西南,王昌龄死于非命,而高适与郭子仪在废墟中力挽狂澜。时代洪流中无人能独善其身,但诗人们以不同姿态回应着命运的暴虐。李白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傲,到“轻舟已过”的释然;高适从“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的失意,到“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功成,皆印证了人生如江河,曲折处自有风景。这种对磨难的超越,给予我深刻慰藉。学术受挫、生涯规划受挫之时,方知“万重山”并非阻碍,而是塑造灵魂的必经之途。

长安的月光已悄然栖居心间,这部动画让我们看见:李白、高适、杜甫们从未远去,他们的诗句是跨越千年的信使,传递着盛唐的呼吸与心跳。长安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文化自信与生命韧性。作为大二学生,站在历史的河岸,我们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未来长安的建造者。当科技浪潮席卷一切,我们更需要守护心中的诗卷——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不忘“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在实习的奔波中保有“会当凌绝顶”的志向。唯有将诗意的火种植入现实的土壤,方能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不被异化,永远记得为何出发。

盛世会随风而逝,但好诗永存。只要还有人在灯下翻开一卷唐诗,长安的月光便会永远皎洁,照亮每一个在人生“三万里”路途上跋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