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李乐宇
学号:202226801013
班级:国际2班
提交日期:2024/12/6

《地狱客栈》——罪与罚,救赎与正义的意义

《地狱客栈》是一部相对较为冷门的动画作品,以西方文化语境中为惩治生前犯下罪孽的人的“地狱”为故事发生背景,探讨“罪孽与救赎”这一主题。显然,这一主题是充满宗教与哲学色彩的(必然隐含着暴力、血腥、污秽),但是我们可以将宗教的纱帐自故事叙述中剥离,一窥其背后的所隐藏的法律和道德思想。

一、    罪与罚:肉体的欢愉与精神的苦痛

动画当中的“地狱”含义继承自西方语境中的含义,是一个充满堕落、罪恶与暴力的不可接触之地。在这里,生前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人们沉浸于恶堕当中,不知疲倦。表面上,他们仿佛处于无拘无束的极乐自由地,实际却遭受着灵魂上的痛苦——他们深知自己犯下滔天罪数,不可能进入“天堂”,当然也不对进入“天堂”抱有任何期待,所谓的“极乐世界”只会成为他们腐烂的葬身之处。

在“地狱”所有罪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Angel Dust(影片主角之一,下“地狱”后为换取“黄赌毒”而将自己的自由出卖给Val),他的人身自由被一纸条约所禁锢,每日沉沦于“黄赌毒”当中(长期以来,他乐此不疲)。事实上,他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仿佛“毒药”侵染了他的灵魂。直到Husk(影片主角之一,曾是地狱领主,却因赌博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广播恶魔Alastor,最终失去一切权力,沦为Alastor的玩物)一语揭穿他虚伪的面纱,我们才能够看到他早已受够了这般“腐烂”的生活。他曾经尝试过挣扎,但是“地狱”怎么可能会给他喘息的机会?这里罪人遍地,弱肉强食,他只会陷入深渊。

二、    罪人的救赎:道德层面的考量

Angel Dust只是万千罪人的代表罢了,他们亲手筑造了“地狱”并因“地狱”而精神痛苦,变成傀儡,被迫接受一切,在腐烂中赎罪。如果我们将罪人影射到现实当中犯下罪行的人,他们的内心是否也会像Angel Dust一样充满着痛苦与挣扎?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出“罪人是否有权利得到救赎”的主题。

放眼望向世界,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法律往往着重于对犯罪的惩戒,用国家暴力威吓这些“法外之徒”,用刑罚让他们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这些法外之徒本就应当落得如此下场,他们犯下罪行就必须承担其后果。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想,之后呢?这些罪人接受了刑罚,然后应当怎么做,是把他们丢出监狱外自生自灭还是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法律其实缺失了对这些罪人的进一步处理。事实上,《地狱客栈》提醒了我们,法律并非万能,不可能涵盖一切道德与伦理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罪人内心的罪恶感。因此,这其实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

以现实世界部分国家的行动看,人们确实更加倾向于以一种“人道主义关怀”的方式为罪犯出狱后的生存发展铺路。监狱或是民间团体会为罪犯提供学习生产技能的机会,以便他们出狱后能够有生存的一技之长。只是“罪人”的标签恐怕要伴随一生。

三、    罪人的标签:社会偏见的反映

虽然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放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一个罪犯出狱后计划改邪归正,社会的偏见会结结实实地给他上一课。

在《地狱客栈》中,与“地狱”相对的是“天堂”。“天堂”上只有天使,他们遵规守纪,极富活力,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是,“天堂”可不管“地狱”的死活,他们认为“地狱”的罪人就是罪有应得,他们不相信“罪人”能够得到救赎,他们认为罪人骨子里就流淌着肮脏的灵魂。为了应对地狱人口暴增问题,天使们会定时发起针对地狱罪人的大屠杀。

现实虽然没有这么荒诞,但是偏见十分普遍。人们会为出狱的罪犯贴上“罪人”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及其伴随着的社会偏见严重影响了罪犯的再社会化进程。在这样一个高度追求信用的社会,“罪人”的标签无疑为罪犯安身立命判了死刑。如何消除偏见,如何帮助这些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成为法学界一个热门问题。

四、    罪与罚的哲学思考:正义的意义

《地狱客栈》还引发了我们对于罪与罚的哲学思考。在影片中,罪与罚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深刻的哲学命题。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是对罪行的严厉惩罚,还是对罪人内心的救赎与转化?

法律与人文并非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正义等同于对罪行的惩罚,而忽视了正义更为深刻的内涵。真正的正义,不仅是对罪行的制裁,更是对罪人内心的觉醒和道德的提升。它要求我们在惩罚罪行的同时,也要关注罪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救赎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