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符慧聪
学号:202426403024
班级:国际2班
提交日期:2025/6/10

以爱之名的枷锁与重生 ——电影《大鱼海棠》观后感

当水墨画卷般的海天之门在银幕上缓缓展开,椿鱼跃而起的剪影掠过层叠的云纹时,我分明看见传统文化的瑰丽基因在光影中舒展脉络。这部被称为"国漫美学里程碑"的作品,用十二年时光编织了一个关于生命交换的奇幻寓言,却在潮起潮落间,露出了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碰撞的嶙峋礁石。

一、宿命轮回中的情感困局

影片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古老意象为引,构建了一个人神混居的"其他人"世界。椿为报鲲的救命之恩,用半条性命从灵婆处换得少年重生,却在鲲的成长中逐渐陷入"养鲲弑族"的伦理绝境。这个看似简单的报恩故事,实则嵌套着三重深刻的矛盾:

一是个体情感与集体秩序的剧烈冲突。当椿在海棠树下执意养鲲时,她身后是湫孤独仰望星空的剪影,更是全族因违背天规而面临的灭顶之灾。这种选择让我想起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但每个选择都背负着对他者的责任。椿的"自由意志"是否构成对族人"生存权"的侵犯?当她在洪水肆虐中哭喊"我不管,我一定要救他"时,这份偏执的爱已然异化为束缚他人的枷锁。

二是生命等价交换原则的解构。灵婆的"你想复活他,就必须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交换"看似公平,却在实践中暴露出荒诞性:鲲的生命需要以椿的半条命、湫的整条命乃至全村人的家园为代价。这种层层加码的"等价交换",恰似现代社会中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逻辑——我们总以为可以用某种代价换取心愿,却往往在连锁反应中失去更多。

三是东方美学与叙事逻辑的割裂。影片将《山海经》神兽、客家土楼等元素熔铸为视觉盛宴,嫘祖织霞、祝融司火等场景充满诗性想象。但当湫为椿开启海天之门时,突然插入的"你以为你接受的是谁的爱"的台词,却让东方含蓄的情感表达陡然转为西式直白的告白,这种文化基因的断裂,恰似传统与现代在当代青年精神世界中的撕扯。

二、疼痛生长中的价值重构

尽管存在叙事裂痕,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力量,恰在于它毫不回避地展现了成长的疼痛。当椿看着鲲随海浪远去时,她终于懂得"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当湫在海天交界处化作细雨,他用生命完成了对"爱而不得"的超越。这些带着血与泪的领悟,让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上山是徒劳,却在过程中赋予生命意义。

影片对"牺牲"的辩证书写尤其值得玩味。椿最初以为牺牲半条命便可改写命运,却在灾难中发现自己才是灾难的源头;湫以为牺牲生命就能成全爱人,却在灵婆的台词中揭示"你以为你得到的是谁的祝福"。这种对牺牲的解构,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牺牲必然崇高"的惯性认知,让我们看到:没有理性审视的爱,可能成为最锋利的伤人之刃;没有边界的付出,可能在自我感动中沦为道德绑架。

三、在解构中重建的青年视角

作为观影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或许比任何人都更能体会这种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寻找坐标的迷茫。就像椿在""""的边界游走,我们也在"成人世界的规则""内心的理想主义"之间挣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天行有道,万物轮回",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性困境的温柔回应?它提醒我们: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敬畏生命法则的前提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姿态。

潮水退去,海棠树下的落叶终将化为春泥。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对国漫崛起的欢呼,更应是一次关于爱与责任、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愿我们都能像椿一样,在疼痛的觉醒中学会与世界和解——不是放弃对美好的追寻,而是懂得用理性的缰绳驾驭情感的野马,在守护他人的同时,也不辜负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复杂的世界里,走出一条带着温度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