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熊雨晗
学号:202225101144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6
《沉睡魔咒》:玛琳菲森的声音
《睡美人》是欧洲广为流传的经典童话之一,讲述公主遭受魔女诅咒后进入沉睡,在王子“真爱之吻”的拯救下苏醒,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迪士尼电影《沉睡魔咒》在原童话基础上进行了改编,用不一样的视角重新阐释了这个故事。2014年由罗伯特·斯托姆伯格拍摄的电影《沉睡魔咒》使得故事中的“妖女”有了主动开口的机会,此时她终于有了名字——玛琳菲森,电影通过她的视角和声音为人们重新完整讲述了这个故事。
伍尔夫在谈论19世纪初和在此之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时说道:“小说戏剧里的女人性质都是特别的,不是美到极点,就是丑得要命,不是好到无以复加,就是堕落不堪。”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同样曾概括男性作家笔下的两种女性形象为“天使”和“妖女”。在经典童话《睡美人》中女性形象也呈现出这两种极端的表现,温顺可爱的“天使”与邪恶可怕的“妖女”。公主的出生是被期待的,拥有十二位预言家的祝福,她被众人期望成为具备“德行”“美貌”“贤惠”“和善”等女子应该具有的所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公主犹如一件被精心制作的完美艺术品,她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所有“天使”的属性。如果公主没有遭受魔法的诅咒,她将带着这些美好的寄托与祝福成为另一位温柔贤淑的皇后,作为天下女子的表率被观赏和效仿。
然而,童话中涉及“妖女”的一切都是被言说的,无论是未出场时叙述者对她性格的描述,还是故事中其他角色对她行为的评价,关于自己的信息她始终处于缺席的位置。“妖女”在全文中仅有的一句话,就是对公主施放的诅咒,也仅是用来佐证她的确做过诅咒这件事。但她可怕的“妖女”形象与由此带来的惊悚气氛则都是通过他人的言说形成。事情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个角度,“妖女”自己并未开口向人们讲述她的故事,她没有主动言说的机会,读者更无法从她的角度和声音得知事件的全部信息。童话中失去声音的“妖女”成为被言说的 “沉默”他者。
电影《沉睡魔咒》翻转了童话《睡美人》中女性形象保持缄默被言说的局面,以玛琳菲森的视角重新完整叙述了这个古老的故事。此时她不再是童话中那个没有姓名,仅凭寥寥数语的描述就被推演成邪恶反派的“妖女”形象,而是亲自发声向人们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沉睡魔咒》通过显露童话中玛琳菲森被掩盖的声音,解构了她在童话中作为“沉默”他者的“妖女”形象。
“女性在父权制中总是处于被符号、形象和意义所代表和界定的地位,并在争取存在意义的二元对立斗争中处于劣势。她们在文化秩序中成为意义不明的符号,男性的在场和言说仅仅表明女性的缺席和缄默。”电影《沉睡魔咒》翻转了童话《睡美人》中女性形象保持缄默被言说的局面,以玛琳菲森的视角重新完整叙述了这个古老的故事。此时她不再是童话中那个没有姓名,仅凭寥寥数语的描述就被推演成邪恶反派的“妖女”形象,而是亲自发声向人们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沉睡魔咒》通过显露童话中玛琳菲森被掩盖的声音,解构了她在童话中作为“沉默”他者的“妖女”形象。
首先,《沉睡魔咒》从玛琳菲森的视角填补了她对公主施咒的前因。电影通过玛琳菲森的视角对 “妖女”施咒的前因补充了完整的叙述,玛琳菲森对公主的施咒实则为一种合理的反抗行为。玛琳菲森是守护着森林王国的统治者,偶然遇到了误入森林的男孩斯特凡,两人很快在交往中相爱。此时老国王一心想要征服森林,但在与玛琳菲森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弥留之际便承诺杀死玛琳菲森的人可以继承王位。斯特凡无法抵抗权力的诱惑,选择背叛玛琳菲森,利用两人之间的信任折断玛琳菲森的翅膀以换取王位,玛琳菲森便在绝望中进行还击,诅咒斯特凡的女儿爱洛公主会永远沉睡。并非像童话中对玛琳菲森施咒原因的搪塞与省略,电影通过她的视角在清晰的来龙去脉中解构了原本善妒邪恶的“妖女”形象。
其次,《沉睡魔咒》中男性角色成为被聚焦的对象。童话中的男性始终保持着高大伟岸的形象,国王作为统治者英明威武,代表着正义和强大。王子更是青年才俊的代表,他们总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但电影中聚焦了男性形象的另一面。老国王贪得无厌,是肆意发动战争满足征服欲的暴君;斯特凡为了权力背叛爱情,成为背信弃义的伪君子;王子更是以一事无成的笨拙形象出现。影片聚焦了男性不光彩的行为,与童话中高大正义的男性统治者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其中很多夸张的渲染效果放大了男性形象胆小猥琐的一面,因此童话中正义和英勇的男性形象消失了。对男性负面形象的聚焦,有助于玛琳菲森“妖女”形象的解构。
最后,玛琳菲森主动消解了来自男性的污名化。无论是老国王对玛琳菲森领土的觊觎,还是斯特凡为了满足自己权力的欲望,他们都选择通过毁灭玛琳菲森来实现。而在与之发生战争之前,又都将玛琳菲森形容为“妖女”,企图用污名化的方式抹黑玛琳菲森,以便使自己压制消灭玛琳菲森的行为合理化。斯特凡不但没有为背叛玛琳菲森表示内疚,还恶意编造谎言抹黑玛琳菲森,不断攻击她为森林中最邪恶的巫女,将玛琳菲森和她的王国形容为恶魔的地狱。在公主被施咒后,他更是进入异常惊恐的状态,反复强调玛琳菲森的可怕,不断加强自己的防御能力,并且希望制造出抗衡玛琳菲森的武器。玛琳菲森于他而言是可怕的噩梦,仅是听到名字就足以让他惶惶不可终日。而在视角的另一面,玛琳菲森不再等待被言说,而是主动进行了故事的叙述,她直接参与到爱洛公主的成长,甚至扮演了公主的女性长辈角色。爱洛公主也将玛琳菲森视为自己的 “教母”,两人之间通过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斯特凡对玛琳菲森进行污名化的同时,玛琳菲森正在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消解这种污名化,斯特凡越是表现出对抗玛琳菲森的焦虑,玛琳菲森越是将生活过得温馨自在。由此,所有“妖女”的形象特征都是国王斯特凡强加于她,斯特凡与玛琳菲森在行为上形成了强烈反差,通过这种反差的表现解构了“妖女”玛琳菲森在童话中的邪恶“妖女”形象。
《沉睡魔咒》通过讲述玛琳菲森遭受爱人斯特凡的背叛与折翼之痛的经历,填补了她在童话中“蓄意”报复国王的缘由。她不再是仅因不被邀请宴会而心生嫉恨的邪恶“妖女”形象,也从玛琳菲森与爱洛公主之间交往的感人细节,阐释了玛琳菲森并非出于嫉妒选择毁灭公主,而是出于对自己所处困境的反击。《沉睡魔咒》中玛琳菲森通过自己声音的呐喊,解构了童话中被他人言说为邪恶“妖女”的形象,此时她既可以言说,也可以选择反抗,打破了童话中自己被书写的“沉默”他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