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陈欣悦
学号:202325701089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4

《幻笔绘千秋:当齐天大圣遇见荻野千寻的文化漫游》

摘要

动画作为跨越文化边界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与美学追求。本文选取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1961)与日本动画《千与千寻》(2001)为研究对象,从视觉风格、叙事结构、文化内核三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中外动画在艺术表达与文化传递上的差异及共通性,揭示其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时代语境。

关键词

《大闹天宫》;《千与千寻》;动画艺术;文化比较

一、视觉风格: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一)《大闹天宫》:水墨意境与民间艺术的融合

作为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大闹天宫》的视觉风格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影片借鉴京剧脸谱艺术,为孙悟空设计了“桃心脸”“火眼金睛”的标志性形象,色彩上以金黄、大红为主色调,既符合角色“齐天大圣”的身份设定,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色”的推崇。场景设计上,创作者将敦煌壁画的飘逸感与园林山水的层次感相结合,如花果山的瀑布溪流采用水墨渲染技法,云雾缭绕间营造出“天人合一”的东方意境;天宫的亭台楼阁则参考故宫建筑形制,通过对称构图与琉璃瓦当细节,展现出威严庄重的皇家气象。这种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传统融合的视觉语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美学体系。

(二)《千与千寻》:写实笔触与奇幻想象的交织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风格。影片以现代都市少女千寻的奇幻冒险为线索,场景设计兼具写实性与超现实感:开篇的废弃游乐园充满破败的真实质感,生锈的铁轨、褪色的广告牌细节丰富,仿佛现实世界的镜像;而油屋(神灵浴场)则是想象力的狂欢,巨大的汤池、悬空的走廊、形态各异的神灵角色突破物理法则,却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如灯笼光晕、蒸汽氤氲)让奇幻场景具备逻辑自洽性。角色造型上,千寻的平凡少女形象贴近现实,而无脸男、汤婆婆等角色则融合了日本妖怪文化元素(如河童、幽灵),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设计,赋予角色强烈的符号化特征。这种写实与奇幻的平衡,体现了日本动画对“物哀”美学的现代诠释——在虚幻世界中折射现实情感的细腻波动。

二、叙事结构:线性叙事与成长母题的异同

(一)《大闹天宫》:英雄史诗与集体主义的叙事范式

《大闹天宫》采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孙悟空从出世、学艺、闹天宫到被镇压的经历为主线,情节紧凑连贯,充满戏剧张力。影片通过“龙宫夺宝”“蟠桃盛会”“八卦炉炼就火眼金睛”等经典段落,塑造了一个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的“闹天宫”并非个人英雄主义的独白,而是对天庭腐朽秩序的集体性挑战——花果山群猴的追随、人间百姓对天庭暴政的不满,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社会批判维度。这种叙事模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替天行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英雄的反抗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彰显,更是民众集体愿望的投射。

(二)《千与千寻》:个体成长与自我救赎的现代叙事

《千与千寻》的叙事聚焦于少女千寻的内心成长,采用“异世界冒险”的经典框架,却跳出了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影片以千寻在神灵世界的生存困境为切入点,通过“忘记名字”“在油屋打工”“拯救白龙”等情节,展现其从怯懦到勇敢、从自私到共情的蜕变过程。叙事节奏上,宫崎骏摒弃了好莱坞式的强冲突模式,转而以细腻的日常细节(如千寻擦地板、与小玲的友谊)推动情节发展,强调成长的渐进性与真实性。这种叙事策略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关注——在经济高速发展后的现代语境下,千寻的冒险实则是当代青年在异化世界中寻找自我、重建价值的隐喻。

三、文化内核: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的镜像

(一)《大闹天宫》:道家哲学与反叛精神的文化编码

影片深层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与“辩证思维”的哲学内核。孙悟空的“齐天大圣”称号即取自《道德经》“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的思想,其对天庭权威的挑战,本质上是对“君权神授”观念的质疑,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由精神。同时,影片通过“孙悟空—如来佛”的二元对立,展现了“反叛与秩序”的辩证关系——孙悟空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力量悬殊,而是对“物极必反”哲学的演绎(如大闹天宫的巅峰之后必然面临镇压)。这种文化内核不仅是对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诠释,更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对创新精神与打破旧秩序的集体心理诉求。

(二)《千与千寻》:环保意识与身份认同的现代叩问

《千与千寻》的文化内核紧密围绕现代性危机展开。影片中神灵世界的“腐烂神”实为人类制造的垃圾化身,其被千寻净化的情节隐喻着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体现了宫崎骏一贯的环保主义立场。而“名字”作为贯穿全片的核心符号,则指向日本社会的身份认同焦虑——忘记名字意味着失去自我,沦为神灵世界的奴隶,这与现代都市人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迷失本真的状态形成互文。此外,油屋的等级制度(如汤婆婆对劳动者的剥削)影射了日本职场的生存法则,千寻通过劳动获得尊重的过程,实则是对“劳动尊严”与“人性光辉”的礼赞,延续了日本文化中“勤勉克己”的伦理观念。

四、结语:差异与共通中的动画艺术本质

《大闹天宫》与《千与千寻》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却共同诠释了动画作为“造梦艺术”的本质——以想象性的叙事重构现实,以视觉符号传递价值观念。中国动画的传统美学注重“写意”,强调集体精神与历史厚重感;日本动画则偏向“写实性幻想”,聚焦个体情感与现代性反思。然而,两者均通过动画这一媒介,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前者将古典神话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图腾,后者把现代焦虑解构为奇幻世界的寓言。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名片,更构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启示我们:优秀的动画艺术,永远是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共振,是传统基因与现代思考的共生。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2] 尹鸿, 凌燕. 世界电影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3] 孙立军, 马华. 影视动画历史与理论[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2.

[4] 宫崎骏. 出发点1979-1996[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