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文琪
学号:202325101203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4/12/17
《长安三万里》——电影背后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从《长安三万里》看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长安三万里》于2023年暑期上映,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影片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引用和解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同时,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唐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使得影片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佳作。透过电影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影片背后所展现出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盛唐气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词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但严羽只是以气象论诗,并谈到了盛唐诗的气象特点。后来近代学者林庚对“盛唐气象”一词的含义作出了创新。后辈学者葛晓音写到:“在严羽《沧浪诗话》等古代文论中,‘盛唐气象’一词主要偏重于对诗歌格调和神韵的理解。林先生则将扩大到对盛唐时代风貌的认识,指出‘盛唐气象所指出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少年精神 ”的提法首见于林庚在 1941 年出版的厦大版油印本《中国文学史》,用以指代唐诗富于新鲜感与生命力的青春气息。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从《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深刻融入到情节设计,台词编写,镜头语言,音乐效果,思想主题这五个方面。
一.情节设计
影片以高适的回忆为视角,主要讲述了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一生。在对开元盛世的回忆及眼前战乱的对比叙述中,我们跟着高适一起去见证安史之乱前繁荣的唐朝,见证各位诗人年轻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在对比叙述中去思考梦想,友谊,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关系。
二.台词编写
《长安三万里》主要讲述的是李白和高适两位诗人的一生,此外杜甫,王昌龄,王维等诗人也有出场。这些中小学课本上的老面孔以一首又一首诗作为暗号,一经电影人物吟出就点燃了银幕前每一位观众的心。
李白被拒之门外后发出“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慨叹,虽然被拒绝了但是一点也不内耗;高适见到杜甫,知道他就是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子美。当时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所以诗人的诗句中充盈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些诗句千百年来被广泛传诵,至今依旧能打动每一位观影人。在这些诗句的渲染下,我们也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盛唐气象。
影片中的台词充满着诗意,比如李白第一次遇见高适对他说“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对有些结巴的高适说“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定有脱口而出的一日”。又如片头的高适说“我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成不世功业”,片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这些台词简洁明快又充满少年精神,具有很强的渲染力,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被观众记住。
三.镜头语言
《长安三万里》的镜头语言非常细腻真实,多次采用大场景拍摄手法。
在高适第一次来到长安时,影片用恢弘的场景,精美的色彩搭配生动地再现了长安城繁华的街道,整齐的房屋建筑,热闹的节日庆典,将长安城的壮丽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盛世,就像王维诗中所写的那样——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就是盛唐气象。
在李白创作《将进酒》那一部分,影片用壮阔的画面展现了其浪漫主义色彩,李白、高适等众人乘坐鹏鸟扶摇直上云霄,俯瞰世间山河。即便人生之路并不如李白所愿,但他仍要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适写下《燕歌行》后,诗名闻于天下,影片中高适说“但是,诗有了名,却让诗里的那位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愤怒,也让满朝的权贵们对我唯恐避之不及,他们想要的是溜须拍马之徒,而不是一个可能会让他们声名狼藉的文人”。在说完这段话后影片给了高适好几个镜头,而在这些镜头里,高适是孤独的。高适选择说真话,即便后来要遭受到权贵们的横眉冷对,但是高适并没有后悔。这些都是影片通过镜头语言中向我们展现的少年精神。
四.音乐效果
电影多次借高适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李白去逛酒楼,酒楼自然是歌舞升平。在高适收到李白急信去长安找李白这一部分,影片中胡姬在跳舞,李白在弹琵琶,琵琶声优美动听,极富感染力,将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后来高适默默离开,背景音乐则换成了萧瑟沉郁的风格,也是高适心境的写照。
影片的音乐效果细腻真实,在杜甫骑马追上高适,与高适的交谈中,我们还能听见落叶,流水,鸣虫的声音,十分贴合野外送别的场景。在背景音的烘托下,高适向杜甫讲述自己父辈的故事,此时的高适即便已经四十三岁,但仍心念为国上阵杀敌。
影片的背景音乐或欢快,展现盛唐气象;或低沉,诉说高适想要报国的拳拳之心。
五.思想主题
1. 家国情怀与少年精神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西北边境人为哥舒翰写的一首诗,诗中歌颂了这位陇右节度使安定边疆的功绩:哥舒翰,为国戍守边疆,多次击退吐蕃族的进犯。影片中哥舒翰站在城楼上说了一句“如果我能年轻,该多好”,后吟诵此诗,想必也是感叹自己如今已垂垂老矣,面对叛军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在战场上,哥舒翰对高适说:“走,高适,我哥舒翰,没有降”。这段情节感动了很多银幕前的观众。哥舒翰虽已年迈,但誓死不降,展现了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不只是哥舒翰,影片中高适,郭子仪等人身上也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少年精神,影片中高适曾回忆李白,“他自然不信天下会有门不为他所开”,李白这是何等的自信;高适,这位诗人和武将结合的人物命运起伏不断,但他并未向命运屈服、向乱世低头,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锦绣。
2. 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
唐朝的思想环境非常开放包容。就拿李白来说,我们知道李白的思想是具有多面性的,儒、释、道及纵横家的思想在李白身上皆有体现。
《长安三万里》重点展示了李白的道教思想,这也是影响李白最深的思想,他飘逸洒脱的气度、纵放不羁的性格正是道家精神的外化。特别是当他仕途失意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道教信仰得以解脱,这在影片中也有展现。影片开头提到了李白十八岁那年在长平山随一位赵先生学习纵横术。同时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李白暮年仍有报国之志,可惜误入永王门下。
影片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唐代的诗歌,还呈现了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比如李白弹奏琵琶,胡姬跳舞,胡人打鼓。这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我们知道唐朝在少数民族政策上是很包容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而到了唐玄宗这里,开元盛世,愈加包容。
包容,是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影片将盛唐时期思想的包容,文化的包容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盛唐开阔的襟怀。
写在最后:
影片的末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多好的一个词,它是大唐的都城,是繁荣自信、开放包容的象征,是盛唐气象,是少年精神。
年少时,诗人怀着一展宏图的壮志来到长安,他们在这里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篇;后来,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诗人也都青春不复,飘零辗转各地,然后生病,死去。
他们没机会再回到年少的时候了,夔州的杜甫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诗句了,因为如今的杜甫是“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他们没机会再回到长安一展宏图了,因为安史之乱的摧残使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还好诗篇不朽。当年意气风发的长安、大唐,当年长安城里意气风发的诗人,被文字承载,被历史铭记。
长安三万里,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