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胡金豪
学号:202226304025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4/12/23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诗韵中的大唐兴衰与人生沉浮
观看《长安三万里》,仿若踏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诗韵流淌间,见证了大唐的兴衰荣辱,体悟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影片以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回溯了他与李白从青年至暮年的交往历程,借此勾勒出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轮廓。那繁华的长安,是无数士子心中的圣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它承载着人们对功名利禄的憧憬,对理想抱负的追寻。李白,这位才华横溢、潇洒不羁的天才诗人,初入长安便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气魄,试图在朝堂之上一展身手,实现其治国安邦的宏愿。然而,现实的宫廷政治却并非如他诗中那般浪漫纯粹。玄宗后期的昏庸、权贵的倾轧,让李白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傲岸与不羁,使他难以在这复杂的官场中立足,最终只能被赐金放还,浪迹天涯。
与李白的豪放飘逸不同,高适出身平凡,性格内敛沉稳,他深知自己没有李白那般与生俱来的诗才与名气,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与磨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边关默默耕耘,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在暮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抵御外敌、守护大唐的中流砥柱。高适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未曾放弃,这份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
影片中,众多诗人形象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杜甫,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天真无邪,到经历乱世后的沉郁顿挫,他的诗风转变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王维,在禅意与诗意之间徘徊,以其空灵清幽的诗句,反映出内心对宁静淡泊的向往;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则以豪迈雄浑的笔触,描绘出边疆的壮丽风光与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他们在大唐的诗坛上各放异彩,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文化的辉煌乐章。这些诗人,他们的命运与大唐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盛世,他们以诗颂歌,赞美祖国的山河壮丽、文化繁荣;在乱世,他们以诗言志,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诗,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成为记录历史的独特方式。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长安三万里》无疑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精美的画面,将大唐的盛世景象与塞外的风沙大漠完美呈现,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影片中对诗歌朗诵的演绎更是别具匠心,那或激昂澎湃、或婉转悠扬、或深沉悲怆的朗诵声,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旋律,将诗歌的韵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首诗的出现,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剧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心境,使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感。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情致敬。它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领略到大唐的风华绝代,感受到诗人们的才情与风骨。它提醒着我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生命书写着诗篇,用诗篇照亮了历史。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尽管大唐已远去,但其留下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却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