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刘忠华
学号:202325902011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5

观《寻梦环游记》有感: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寻找生命的回响

在《寻梦环游记》绚丽的万寿菊花桥下,隐藏着一个引人不得不思考的哲学命题:当活着的人的记忆消逝,亡灵是否真正“死亡”?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孩追寻音乐梦想的温暖故事,它以小男孩米格尔误入亡灵世界为线索,将生死、梦想与家族羁绊编织出一首温暖的生命诗篇。亡灵世界的繁华景象不只是文化奇观的展示,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终极恐惧——被遗忘的恐惧的视觉化呈现。当可可曾祖母最终记起埃克托时,让我在欢笑与泪水中,读懂了关于爱与铭记的永恒命题,更是触动了那个深藏心底的忧虑:当我们离去,是否真的有人记得?

电影最动人的,是对“死亡”颠覆性的诠释。在亡灵世界里,骷髅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没有阴森可怖,只有对生之眷恋的温柔延续。而当亡灵被世间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遗忘时,便会化作金色尘埃彻底消失——这设定如同一记重锤,让我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被所有人遗忘。就像米格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即便在亡灵世界漂泊多年,只要还有家人的记忆作为桥梁,他就能跨越阴阳两界,重新拥抱那份跨越时空的爱。这种对死亡的浪漫化想象,让我不再恐惧生命的终点,反而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份情感联结。

《寻梦环游记》对墨西哥亡灵节传统的再现,展示了一种与西方主流死亡观念截然不同的哲学。影片中亡灵世界的繁华景象——热闹的派对、繁华的街道、延续的人际关系——打破了生死二分的传统界限,创造出一个"死而不亡"的中间状态。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香火延续"或古埃及的"死后审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示了死亡并非存在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开始。影片通过米格尔的视角,邀请观众思考:如果死亡不是终点,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终结?答案指向了记忆的消逝。这也彻底颠覆了我对死亡的传统认知,遗忘,死亡在我心中总是沉重而冰冷的,是生命的终结,是黑暗的深渊。但这部影片赋予了死亡全新的意义,死亡并非终点,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消逝。对于逝去的亲人来说,只要还有人在世间铭记他们,他们就能继续存在。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珍视的人,即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的记忆中还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依然活在我们身边。

梦想与亲情的冲突,也是影片探讨的核心议题。米格尔为追求音乐梦想,不顾家族对音乐的禁忌闯入亡灵世界。他起初以为家人的反对是束缚,却在冒险中发现,曾曾祖父埃克托正是因为追求音乐而与家人分离,酿成悲剧。当米格尔用吉他为重病的太奶奶可可唱起《Remember Me》,唤醒她尘封的记忆时,家族的裂痕在歌声中悄然愈合。原来音乐从未被否定,只是被包裹在家人深沉的爱里——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父母看似严苛的要求,背后何尝不是希望我们少走弯路的牵挂?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的黄金时期,我们追求梦想时会经历迷茫和挣扎,有时也会因为学业的压力、他人的质疑而产生动摇。但米格尔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要在梦想与亲情之间努力寻求平衡,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家人永远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我们应该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刻,多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

《寻梦环游记》最终指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上,肉体的死亡并非最可怕的终结,被遗忘才是。影片构建的亡灵世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记忆力量的深刻依赖。我们害怕死亡,但更害怕死亡后的彻底遗忘;我们追求不朽,但真正的不朽只能存在于他人的记忆之中。当现代科技使我们能够数字化保存海量记忆时,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记忆不是数据的堆积,而是情感的传递与意义的共享。在一个人际关系日益虚拟化的时代,这部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动画寓言,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切中当下生存的困境与渴望。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电影,它用奇幻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将死亡、梦想与亲情这些深刻的主题娓娓道来。走出影院,暮色中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每一盏灯下都藏着无数关于爱与记忆的故事。它教会我们: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爱与记忆的力量可以永恒。愿我们都能珍惜眼前人,用真心书写被铭记的故事,让生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璀璨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