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邓家铭
学号:202326101150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14

爱的教育——《星际宝贝》观后感

   在迪士尼的众多经典作品中,《星际宝贝》(Lilo & Stitch)显得尤为特别。它没有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童话,也没有宏大的英雄史诗,而是讲述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女孩和一只被遗弃的外星实验体如何成为家人的故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定,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关于家庭的本质、爱的力量,以及成长的真正意义。 
   传统观念中,家庭往往被定义为由血缘或婚姻联结的群体。但《星际宝贝》却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家庭观——“Ohana”(夏威夷语中的“家庭”)。影片反复强调:“Ohana means family, and family means nobody gets left behind or forgotten.”(家人就是家庭,而家庭意味着没有人会被抛弃或遗忘。)这一理念打破了血缘的桎梏,将家庭的核心定义为情感纽带,而非生物学关系。  
   莉萝和姐姐兰莉的父母早逝,两人相依为命;而史迪奇作为被制造出的“怪物”,本无任何归属。然而,正是这种“非典型”的家庭结构,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领养关系、朋友间的深度羁绊,都在挑战传统家庭的边界。影片通过这个小小的“家”传递了一个普世真理:真正的归属感,源于接纳与被接纳,而非先天身份。
   史迪奇原本是一个被设计用来毁灭的“武器”,它的存在意义就是破坏。然而,莉萝并未用暴力或惩罚去驯服它,而是用耐心、信任和爱去影响它。她带它学习夏威夷舞蹈、给它讲故事、甚至让它照顾自己心爱的丑娃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却让史迪奇逐渐理解什么是“被需要”,什么是“责任”。  
   这一过程揭示了教育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理:行为的矫正,往往不是靠规则和惩罚,而是靠关系的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常常强调“纠正错误”,却忽略了“建立联结”的重要性。史迪奇的转变证明,当一个人感受到真正的接纳时,其内在的破坏性会自然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守护的意愿。  
   成长的真相是在不完美中寻找平衡。莉萝并不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她性格孤僻、行为古怪,甚至会被学校老师视为问题学生;史迪奇更是充满攻击性,难以控制。然而,影片并未强行让他们“变得完美”,而是让他们的个性在冲突中逐渐调和。  
   这种叙事方式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当下的社会往往追求“标准化成长”——孩子要乖巧、成绩要好、行为要符合规范。但《星际宝贝》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个性,而是在保留自我的同时学会共处。** 莉萝没有变得“温顺”,史迪奇也没有失去它的野性,但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去爱和关心他人。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技能培养和竞争导向。家长们焦虑于孩子的成绩、才艺、升学,却常常忽略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星际宝贝》恰恰提供了一种反叛性的思考:教育的核心,或许并不在于塑造“成功者”,而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星际宝贝》之所以能跨越二十余年仍被观众铭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中最本质的问题——我们如何定义家庭?如何理解成长?如何让“异类”找到归属?影片给出的答案简单却深刻:**爱不是规训,而是唤醒;家不是血缘,而是选择;成长不是变得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
   或许,这正是现代教育最需要回归的哲学——真正的教育,不是制造“合格品”,而是让每个独特的灵魂,都能在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