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邓星宝
学号:202326401035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11
长安三万里:一场关于"失败者"的史诗
银幕上,李白醉眼朦胧地举杯邀月,高适在边塞风沙中策马奔驰,杜甫在破败茅屋中写下忧国诗篇。当《长安三万里》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我坐在影院里,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失败者"们的史诗。在主流叙事习惯性追逐成功故事的今天,这部电影大胆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功名路上跌跌撞撞的灵魂,让我们看到,人生的价值从不只由世俗成败来衡量。
高适是这部电影最令人心碎的"失败者"形象。电影展现了他从青年到暮年的完整轨迹: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边塞诗人,在长安权贵眼中不过是个可笑的乡巴佬。他笨拙地适应着官场规则,却始终格格不入;他真诚地对待每一次友谊,却屡遭背叛。当安史之乱爆发,年过半百的高适才终于获得领兵机会,而此刻的胜利对他个人而言已无多少喜悦可言。电影最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高适塑造成最终逆袭的英雄,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漫长的失败中保持尊严。高适的"成功"来得太晚,晚到已经无法改变他作为"失败者"的一生底色,但正是这种迟来的、几乎带有荒诞意味的认可,反而凸显了命运的无常与个人坚持的可贵。
李白则是另一种"失败者"的典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电影中的李白形象复杂而真实:他既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天才,又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失意酒徒;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又有渴望功名的世俗一面。李白最终因卷入永王叛乱而流放夜郎,这一政治污点成为他永远无法洗刷的失败印记。但电影让我们看到,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失败,反而成就了文学上的李白。当权力的大门对他关闭,诗歌的天空却为他完全敞开。李白的人生悖论在于:他越是远离权力中心,他的诗句就越接近永恒。电影中李白吟诵《将进酒》的段落堪称神来之笔,将一位失败者的悲怆转化为震撼千古的艺术力量。
杜甫在电影中戏份不多,却是最令人心痛的"失败者"形象。这位后世尊为"诗圣"的诗人,生前几乎默默无闻,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颠沛流离,亲眼目睹大唐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电影中一个细节令人难忘:当长安陷落,杜甫在混乱的人群中寻找家人,这位伟大的诗人此刻只是一个无助的父亲和丈夫。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正因为他自己就是苦难大众中的一员。在功名意义上,杜甫一生都未能"成功",但正是这种失败者的视角,让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人道主义光辉的诗篇。
《长安三万里》最颠覆之处,在于它解构了我们对"盛唐"的刻板想象。历史教科书中的盛唐气象恢宏,万国来朝,而电影却让我们看到这个辉煌帝国背后的阴影:权贵醉生梦死,寒门士子报国无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却得不到认可。那些我们后世仰慕的大诗人,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中大多处于边缘甚至底层位置。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长安城楼,既是帝国荣耀的象征,也是阻隔普通人上升通道的冰冷屏障。这种对盛唐的"祛魅"处理,反而让那个时代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电影中"三万里"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它既是地理上的距离——从长安到边塞,从中原到西域;也是心理上的距离——从理想抱负到残酷现实,从青春热血到中年幻灭;更是时间上的距离——从这些诗人生活的时代到我们今天回望的视角。这三万里的时空跨度,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在当时被视为失败的人生,可能在后世闪耀出永恒的光芒;在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
当代社会对"成功学"的痴迷,使得我们几乎丧失了理解"失败"的能力。《长安三万里》的价值在于,它恢复了"失败"的复杂性和尊严。这些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可以有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活法:高适的坚持,李白的放达,杜甫的悲悯,都是对单一成功标准的反抗。在一个鼓励我们不断自我优化、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时代,这些"失败者"的故事反而提供了一种解毒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面对得不到的痛苦;不在于你最终站在什么位置,而在于你一路走来保持了怎样的姿态。
走出影院,夜空中的星星让我想起电影中李白仰望的同一片星空。千年前的"失败者"们早已化为尘土,但他们面对挫折时的选择——高适的不妥协,李白的天真,杜甫的慈悲——却在时间长河中获得了胜利。这或许就是《长安三万里》最深刻的启示: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所有的成败得失都将被重新定义,唯有真诚面对自己、勇敢面对命运的态度,才能穿越三万里的时空,照亮后来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