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翁子莹
学号:202326503011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15

《千与千寻》观后感

《千与千寻》观后感

 当千寻在隧道尽头回望那个被暮色笼罩的神隐世界时,宫崎骏用一场跨越现实与奇幻的冒险,为观众编织了一则关于成长的寓言。这部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与柏林金熊奖的经典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真正的成长,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守住本心,在命运的洪流里寻回自我。

 影片开场,千寻蜷缩在汽车后座的画面,精准勾勒出青春期少女的迷茫与抗拒。当父母因贪婪化作猪猡,这个普通女孩被迫直面生存危机。汤婆婆夺走她的名字“千寻”,只留下“千”这个冰冷的符号,暗喻现代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异化。在锅炉爷爷布满皱纹的手掌里,在小玲善意的调侃中,千寻逐渐学会用劳动换取生存的尊严。当她最终在白龙的帮助下记起“荻野千寻”这个名字时,完成的不仅是身份的确认,更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这种对“名字”的执着,映射着现代人在消费主义浪潮中的精神困境。正如千寻的父亲用信用卡透支未来,现代社会中无数人正用物质堆砌的身份标签替代真实的自我。宫崎骏通过神隐世界的设定,警示我们:当人被欲望吞噬时,终将失去最宝贵的灵魂。

 无脸男空洞的面具下,藏着现代人无处安放的孤独与渴望。他最初只是默默徘徊在汤屋桥上的透明存在,直到千寻为他留门的善意,激发了他用黄金换取关注的畸形渴望。这个角色如同照妖镜,映照出浴场员工对金钱的贪婪,也折射出千寻坚守本心的难能可贵。当无脸男在千寻的引导下吐出吞噬的欲望,最终在钱婆婆的编织坊找到心灵归属时,完成了从“吞噬者”到“被救赎者”的蜕变。这种对欲望的辩证呈现,在当今消费社会尤为发人深省。当直播带货用“买买买”制造焦虑,当社交媒体用点赞数衡量价值,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戴上了无脸男的面具?宫崎骏借这个角色提醒我们:真正的满足源自内心的丰盈,而非物质的堆砌。

 河神登场的场景堪称神来之笔。当千寻拼尽全力拔出卡在河神体内的自行车轮胎时,这个浑身散发恶臭的“腐烂神”瞬间化作清澈的神明。这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直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白龙作为琥珀河的守护神,因河道被填平而失去家园,隐喻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侵蚀。宫崎骏用奇幻手法将环保议题具象化,让观众在震撼中反思自身行为。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在影片细节中随处可见。锅炉房里煤炭小人忙碌的身影,暗示着自然资源的有限;钱婆婆编织的绳结,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这些充满东方哲学的意象,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

 久石让的配乐如同流动的诗篇,为影片注入灵魂。《那个夏天》的钢琴旋律响起时,千寻在电车轨道上奔跑的画面与现实中的我们产生强烈共鸣。这段音乐不仅串联起千寻的冒险历程,更成为观众情感的寄托。当结尾处旋律再次响起,伴随千寻一家驱车离开的画面,完成了从奇幻世界到现实生活的情感过渡。音乐与画面的完美融合,在影片高潮处达到顶峰。千寻为白龙寻找解药的过程中,配乐从紧张急促逐渐转为悠扬舒缓,精准传递出角色内心的变化。这种声画关系的处理,展现了宫崎骏对动画艺术的深刻理解。

 二十二年后重映的《千与千寻》依然能打动观众,因其触及了人类永恒的成长命题。千寻在神隐世界的冒险,实则是每个人必经的精神之旅:我们都曾像千寻一样迷茫,像无脸男一样孤独,像白龙一样迷失。但正如宫崎骏所言:“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当影院灯光亮起,走出影厅的我们或许会发现,现实世界何尝不是另一个“神隐世界”?但只要记住自己的名字,守住内心的善良,终能在物欲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途。这,或许就是《千与千寻》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