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闻诚
学号:202326403044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4/12/7
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只要书在,诗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大唐盛世早已落幕,眼前的黄鹤楼也今时不同往日,但千千万万首诗歌却代代传颂着盛世的痕迹,从未消褪半分。长安城,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一座翰墨书香的城市,一座夜夜笙歌的城市。在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浸染下,泼墨挥毫,诞生了多少奇才!那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带着他们的才华横溢和一腔热血,给盛世又添一抹浓重的色彩。
李白放荡不羁,豪迈奔放,代表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内心始终如一。每个年轻人都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怀揣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但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变成了世故,理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无论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高适谨慎稳重,刚正不阿,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的外在形象与李白截然相反,内心却与李白契合。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些人可能会气馁,但高适选择永不言弃,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高适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却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透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无论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自信。一次偶然的相遇,让性格大相径庭的两人结识,成为彼此的知己。他们一起畅饮,一起高谈阔论,一起克服困难。可在这人才济济,雍容华贵的盛世,才华不过是昙花一现,是权力的玩物罢了。
在看电影前,我对李白的印象十分朦胧,他的一生太过传奇,让我难以触摸。但是,今天我看到了李白少年时的狂放傲骨,中年时的壮志难酬,老年时失意后的坦然。我也感叹“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的无奈酸楚。在唐诗里,似乎所有人都郁郁不得志。高适六十岁才时来运转,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不是乱世,他一辈子都只是哥舒翰帐下一个小小的文人记室罢了。英雄创造盛世,时代造就英雄,命运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你是谪仙人要回到天上,我是世间人在世间盘桓。”追寻李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羡他那份面对困难,却一次次坦然大笑的心境。三万里太长,装得下无数个繁华的长安城,三万里太短,走不完大唐群星闪耀,一生遗憾太多,是上阵杀敌的高家枪法,无法取悦他人,是谪仙人的入世抱负,暮年却沦为政客利用的工具,是高三十五英雄迟暮的遗憾。
电影以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唐朝的历史风貌。电影中涉及的诗歌作品和历史事件,将观众带回了那个辉煌的大唐时代,满足了观众对于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这其中,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生活与创作,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他们的诗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此外,在服饰设计方面,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非常考究,反映了唐代特有的服饰风格和文化特征。例如,唐代男子的典型服饰是圆领袍衫和幞头,而女子的服饰则以其多样性和大胆的用色而著称,如玉真公主的服饰就展现了唐代女子服饰的雍容华丽之美。这些服饰设计不仅还原了历史,还展示了中华文明中的线条之美和纹样的独特魅力。电影在文化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诗歌电影”。《长安三万里》大量使用诗歌来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就像西方的歌舞影片使用歌舞一样。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而且成功地使诗歌成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这种将诗歌融入电影的方式为中国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影片的最后,经历安史之乱,见过了满目疮痍的高适说只要“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时刻牢记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明显的标志。《国史大纲》对历史带着温情,是因为当时看到的是希望渺茫,“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对历史带着温情,是因为文化的自信与民族的自信,是对于血液中DNA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