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吴璟傲
学号:202326705055
班级:国际3班
提交日期:2025/6/13

在数字森林中寻找《龙猫》

在数字森林中寻找龙猫

学号:202326705055   姓名:吴璟傲   学院:软件学院

雨滴敲打着代码,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凌晨三点的宿舍里,我——一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刚刚结束了一段与bug的鏖战,疲惫地合上笔记本电脑。就在这个疲惫与孤独交织的时刻,我点开了宫崎骏的《龙猫》,意外地闯入了一个与我的数字世界截然相反的绿色王国。当小月和小梅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遇见毛茸茸的龙猫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看似与我专业毫不相干的动画,恰恰映照着我内心最深处的技术乡愁——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对自然、对纯粹、对非功利性奇迹的深切渴望。

《龙猫》构建了一个技术缺席的乌托邦。电影中的乡村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现代机械,甚至连电灯都显得稀少。这种"去技术化"的设定并非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可以纯粹体验自然奇迹的空间。当小梅第一次遇见小龙猫时,那种毫无预设的惊奇感,与我在调试代码突然找到解决方案时的"aha moment"何其相似,却又本质不同——前者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喜悦,后者则始终被实用目的所束缚。作为软件工程学生,我的日常被算法、框架、设计模式填满,每一个学习行为都有着明确的职业导向。而龙猫带来的,正是这种现代教育中日益稀缺的无目的性惊奇体验。

在软件工程的世界里,一切都被抽象化和模块化了。我们习惯于将复杂的人类情感简化为用户画像,将丰富的生活场景压缩为用例图。UML图、ER模型、类图——这些工具确实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复杂系统,但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当我看到小月和小梅毫无保留地拥抱森林中的神秘生物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已经被过度"工程化"了。我们这一代人习惯性地追问每个事物的"功能"和"用途",却忘记了像孩子一样单纯地感受和体验的能力。龙猫不需要有"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这对一个习惯用"价值"衡量一切的工科生来说,不啻为一种认知颠覆。

《龙猫》中父亲的角色给了我特别的启示。这位学者在搬入乡间老宅后,依然保持着他的研究工作,但他同时完全接纳孩子们的"幻想",甚至参与其中。当小梅声称见到龙猫时,父亲没有用理性去否定,而是带着孩子们去感谢森林的神明。这种科学与想象力的平衡,正是当代技术教育所缺失的维度。在我的专业学习中,创造力往往被局限在解决已有问题的框架内,而非突破框架本身。龙猫提醒我,最好的工程师或许不是最精于计算的那个,而是能够在逻辑与幻想之间自由游走的人。

电影中那棵参天的楠木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喻。它扎根于土地,却伸展向天空;它古老厚重,却孕育着最神奇的生物。这棵大树恰似理想中的技术伦理——深深扎根于人性与自然的土壤,而非悬浮在虚拟的云端。当我学习如何设计系统架构时,龙猫的故事让我不断自问:这项技术将如何影响人们与自然、与他人的真实连接?我们开发的社交平台是让人更亲近,还是更孤独?我们的智能设备是让人更自由,还是更依赖?《龙猫》中那种依靠喊叫、奔跑和直接接触建立的友谊,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交中已成为奢侈。

特别触动我的是电影中对"等待"的诗意描绘。小月和小梅在公交站等待父亲归来的场景,那种缓慢积累的期待感,与当下即时满足的数字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在编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更快的算法、更即时的响应;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即时的通讯、即刻的外卖。龙猫带来的徐徐清风般的叙事节奏,让我重新思考速度与意义的关系。有时,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不是最有效率的那个,而是允许人性在其中呼吸的那个。

作为未来的软件工程师,我意识到自己将参与塑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而《龙猫》给予我的启示是:真正的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人性的丰富性为代价。电影中那辆形态滑稽的猫巴士,既充满奇幻色彩,又有着温暖的生命感——这或许就是理想技术的隐喻:神奇而不冷漠,高效而不丧失温度。在追求更强大算法、更智能系统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为"龙猫"保留一席之地?为那些看似无用却滋养心灵的奇迹留出空间?

深夜的屏幕前,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明天要去校园后面的小山上走走,不带手机,不戴耳机,只是单纯地感受自然的存在。也许我遇不到龙猫,但至少,我可以重新学习像孩子一样纯粹地观看、聆听和感受。在未来的技术道路上,我希望自己既能写出优雅的代码,也能保持对非编码世界的敏感与好奇。因为最终,我们构建系统是为了服务生命,而非相反。

《龙猫》给我的最大礼物,是重新唤醒了我作为人类而非仅仅是技术从业者的完整感官。在数字与自然、效率与诗意、实用与奇迹之间,不必非此即彼。最好的技术,或许正是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留遇见自己"龙猫"的可能性的那种。而这,将成为我软件工程师生涯中隐秘而重要的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