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焦芸娜
学号:202225002082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4/12/22

《长安三万里》:盛世悲歌,诗韵长流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当影片《长安三万里》落下帷幕,这句台词依旧久久回荡在耳边,宛如一声悠远的历史长叹,引领着我们从光影中走出,却又沉浸于那个如梦似幻的大唐世界,回味着高适与李白一生的波澜壮阔与悲欢离合,思索着历史、文化与人生的深邃意蕴。

影片以老年高适的回忆为线索,穿梭于大唐盛世的繁华与乱世的沧桑之间,将高适、李白等一众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他们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怀揣着理想与抱负,在时代的浪潮中起起落落。

初入眼帘的是大唐的雄浑气魄与锦绣繁华。长安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街头巷尾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展现出一个万国来朝、文化昌盛的盛世景象。在这繁华的背景之下,高适与李白的相识充满了戏剧性与诗意。李白的豪放不羁、才情纵横与高适的稳重内敛、坚毅质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妙地相互吸引。他们一同纵马驰骋,饮酒作乐,吟诗作对,畅谈着各自的抱负与理想,那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与豪情壮志,仿佛整个大唐的未来都在他们脚下,熠熠生辉。

然而,理想的道路从不平坦。李白虽有绝世之才,却在仕途上屡屡碰壁。他试图通过入赘、结交权贵等方式踏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未能如愿。供奉翰林的短暂时光,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不过是宫廷的点缀,无法施展他济世安邦的才华与抱负。这一段经历中的李白,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徘徊,其心境的复杂在影片中被细腻地刻画出来。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喜,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落寞,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让人为之动容。与之相比,高适的道路则更为踏实沉稳。他回到家乡,苦读诗书,勤练武艺,等待着机会报效国家。尽管多年来默默无闻,但他从未放弃心中的信念,这份坚守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

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大唐命运的转折点,也彻底改变了高适与李白等人的人生轨迹。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曾经的繁华盛世瞬间崩塌。高适投身军旅,凭借着多年的积累与坚定的意志,终于在沙场上崭露头角,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了守护大唐的中流砥柱。而李白却在乱世中陷入了迷茫与困境,误判形势,卷入永王之乱,险些性命不保。这一时期的李白,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在影片中与相应的场景完美融合,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诗歌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闲情雅致,更是他们在困境中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抗争命运的有力武器。

影片的画面堪称视觉盛宴,细腻而恢宏地展现了大唐的山川风貌、宫廷建筑以及战争场面。从秀丽的江南水乡到雄浑的塞外风光,从金碧辉煌的长安宫殿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每一帧都饱含着制作团队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在诗歌朗诵的片段,画面的意境与诗歌的韵味相得益彰。如李白吟诵《将进酒》时,影片通过奇幻的画面呈现出仙人共饮、黄河奔腾、星河璀璨的场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沉浸在那豪放洒脱的精神世界中,深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成功地刻画出了高适与李白复杂而丰满的人物性格。高适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平凡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典范。他虽然没有李白那般的天才光环,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现出大唐精神中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一面。而李白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才华与抱负、豪放与落寞、洒脱与执着,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诗人形象。他既是那个时代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碰壁的代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盛世与乱世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灵魂,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生意义、命运无常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大唐盛世的深情回望,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一次对人生百态的生动演绎。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得以停下脚步,聆听千年前的诗韵悠扬,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体会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文化底蕴。影片结尾,高适在回忆中与李白再次重逢,相视一笑,过往的恩怨情仇、荣辱得失皆化作了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这一笑,跨越了时空的隔阂,蕴含着大唐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两人一生的情谊与梦想。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不仅是一场电影的结束,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启程,激励着我们在当下的时代浪潮中,传承那份对理想的执着、对文化的热爱,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让长安的诗意与精神永远流传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