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袁家玉
学号:202225703026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4/12/25
《长安三万里》———官场沉浮与理想信念的冲突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盛唐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影片通过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画卷,书写了一部大唐史诗。以下是我观影后的几点感悟。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展开,回顾了他与李白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李白,这位才华横溢、浪漫乐观的天才诗人,一直以大鹏自喻,志在千里。然而,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波折和坎坷。因商人之子的身份,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让他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屡屡碰壁。尽管如此,李白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中充满了豪迈与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乐观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高适和观众。
他的性格特点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乐观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在黄鹤楼题诗时,他发现崔颢的《黄鹤楼》略高一筹,气愤摔笔而去,并发誓要做出压倒黄鹤楼的诗。这种好胜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李白性格中最为闪光的地方。同时,李白也非常重视友谊。在扬州遇见高适时,他热情款待,并邀请高适一同游玩。在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进入翰林学府时,他立刻给高适写信,希望高适也能到长安谋功名。这种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不已。
与李白相比,高适的性格则更为内敛和沉稳。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色彩浓厚,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他的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高适虽然身怀绝技,却也无用武之地。在追逐功名的路上,他同样历尽坎坷。然而,高适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暮年时,他终于得志,但长安已不再是曾经的繁华模样。这让人不禁感慨,岁月不饶人,而人亦未曾饶过岁月。
影片中,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不仅改变了整个大唐的命运,也改变了李白和高适的人生轨迹。李白因投奔永王而卷入政治斗争,最终沦为阶下囚。虽然后来被大赦,但他的心境已大不相同。影片最后,李白站在船上,吟唱着“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画面让人泪目。李白的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更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影片不仅讲述了李白和高适的个人命运,还通过他们的经历反映了整个大唐的兴衰。影片中提及了众多文人墨客,如杜甫、王维、岑参等,他们都是大唐诗歌史上的璀璨明星。影片用人们熟知的诗歌串起波澜壮阔的唐代历史,让观众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
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诸多亮点。水墨画风格的画面,将大唐的山水城郭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影片中的音乐也恰到好处,与画面和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诗歌,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重温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受到了中华诗歌文化的魅力。
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也让我深思。李白和高适虽然性格不同、命运各异,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志向,那就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李白的豪放不羁、高适的沉稳内敛,都体现了唐代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李白和高适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都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他们的人生经历,让我不禁思考: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
影片中,李白的一句诗给了我启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他仍然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故事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和历史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李白和高适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现实的困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梦想。同时,影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李白和高适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只要心中有诗、有梦,长安就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