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张凯
学号:202226202124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5/6/14

《大闹天宫》中国动画学派的特色

    在万氏兄弟于1941年以《铁扇公主》第一次在银幕上舞动中国动画的序章后,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大闹天宫》如一道划破苍穹的闪电,真正照亮了国产动画的征途。当金箍棒第一次在银幕上挥动出那道惊世弧光时,中国动画学派终于找到了自己灵魂的轮廓与血脉奔涌的方向。

《大闹天宫》形式之美,首先在造型语言中显露端倪。孙悟空面容上倒八字形眉与桃心脸谱,分明来自京剧中武生豪情;玉帝饱满丰腴的面部轮廓,则隐含着传统年画神仙人物的审美风韵。人物举手投足间,都是戏曲程式动作的凝练表达:悟空腾云时一个亮相,翻跃时的鹞子翻身,皆非单纯模仿现实动作,而是提炼为写意符号的艺术凝练。金碧辉煌的凌霄宝殿与蟠桃园中浮动的祥云,更是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的完美交融——线条的“骨”与色彩的“肉”,在动画中完成了传统绘画艺术从静止到舞动的蜕变。

《大闹天宫》在动态呈现上大胆跳出了迪斯尼式的物理写实藩篱,开创了写意传神的东方路径。孙悟空翻越天宫的轨迹并非物理抛物线,而是如书法飞白般自由写意的流动线;天兵天将排兵布阵的场面,则如敦煌壁画中“经变图”的叙事结构,以空间铺陈替代时间流动,展现宏大场景。这种“离形得似”的动态美学,在“哪吒闹海”中哪吒自刎时衣带飘舞的悲怆,或是“三个和尚”中角色夸张变形的幽默里,都得到了延续与深化。

色彩的运用则自成一套象征体系。片中天庭以金、红为主色调,渲染出富贵却压抑的氛围;花果山则充盈着青绿与暖黄,洋溢着生命勃发的自由气息。孙悟空的鹅黄上衣、豹皮短裙与火红披风,在视觉上构成强烈对比,恰似他反叛精神与赤子之心的外化。这套色彩象征语言超越了装饰功能,成为表达主题与情感的独特符码。

配乐更是民族元素的集大成者。京剧中铿锵的锣鼓点激荡着打斗场面,云锣与笛声则描摹出仙境缥缈意境,传统乐器塑造出的听觉空间,与视觉画面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审美宇宙。

《大闹天宫》所奠基的美学原则,如种子般在后续作品中绽放出更多样的形式探索。特伟先生倡导的“探民族风格之路”,催生了《小蝌蚪找妈妈》里齐白石水墨的流动晕染,《牧笛》中李可染笔下牧童水牛的悠远意境。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民间镂刻趣味,木偶片《阿凡提》的西域风情,皆是对“中国学派”形式库的宝贵扩充——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东方美学之网。

然而,当三维技术浪潮席卷而来,中国动画曾一度迷失于对西方形式的崇拜中。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一些作品已开始重拾传统的精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虽经现代改造,其桀骜反叛的精神内核仍与孙悟空一脉相承;《大鱼海棠》的土楼场景与服饰纹样,《白蛇:缘起》对宋代美学的精致复刻,都是向传统的深情回望与形式创新。

《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学派崛起的宣言。其形式细节背后,是创作者们“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坚定艺术自觉。当孙悟空挥棒击碎“以他者之眼观自我”的枷锁时,中国动画终于获得在自身文化土壤中自由生长的力量。

当今动画人立于传统宝藏之上,当如《大闹天宫》般,将形式探索化为文化自信的源泉。那根金箍棒划破的不仅是天庭的虚假秩序,更是中国动画创造力与身份认同的黎明。当我们在CG动画里看见青绿山水的渲染层,在虚拟偶像中听见琵琶轮指的电子变奏——万籁鸣在六十年前种下的那株桃树,依然在数字世界中开着灼灼的花。

《大闹天宫》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它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宣言,一次美学的自觉革命。它用最纯粹的东方形式语言——线条的骨力、色彩的魂魄、动作的韵律、音乐的灵韵——在银幕上构建了一个独属于中国的神话宇宙,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动画美学的独立身份与不朽价值。

这根由万籁鸣、唐澄、严定宪、张光宇、吴应炬等一代宗师合力锻造的“金箍棒”,不仅击碎了天庭虚伪的秩序,更一举打破了当时世界动画领域由西方主导的话语壁垒。它证明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不仅能为动画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更能生长出具有普世魅力又独具东方神韵的表达体系。

六十年光阴流转,中国动画经历过高峰,也深陷过低谷。然而,《大闹天宫》所点燃的那盏“探民族风格之路”的明灯,始终未曾熄灭。当新一代动画人在《哪吒》、《深海》、《白蛇》等作品中,以更先进的技术、更开阔的视野、更当代的叙事,重新诠释着水墨的流动、色彩的象征、线条的写意、戏曲的神韵时,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份源自《大闹天宫》的美学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着蓬勃生机。

这根曾搅动九霄的“金箍棒”,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形态。它化作一种精神图腾,一种美学基因,深深嵌入中国动画的骨血之中。它时刻提醒着后来者:中国动画的崛起之路,不在于对异域风格的亦步亦趋,而在于扎根于自身文化的沃土,汲取传统的精华,并以无畏的创造力将其转化为契合时代脉搏的崭新艺术语言。当我们在影院中,看到青绿山水在数字渲染下焕发新生,听到琵琶轮指在电子音效中激荡回响,感受到水墨的氤氲气韵在3D空间中流淌弥漫——我们知道,万籁鸣先生当年在《大闹天宫》种下的那株桃树,其根系已深扎于数字时代的沃土,枝头依然绽放着灼灼其华的东方美学之花,并将继续孕育着中国动画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根穿越时空的“金箍棒”,将继续为中国动画开辟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