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邱雅文
学号:202325711089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5/6/4

观《长安三万里》:在诗韵中回溯大唐风华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当这句诗在脑海中浮现,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那一幕幕如梦如幻的大唐盛景,便如潮水般涌来。这部电影宛如一扇时光之门,引领我穿越千年,走进了那个诗韵流淌、豪情万丈的时代,让我对大唐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们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

影片以安史之乱后,高适对李白及往昔岁月的回忆为线索,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繁华喧嚣的长安街头,到水光潋滟的扬州河畔;从金戈铁马的边塞战场,到清幽宁静的山林古寺,每一帧画面都细腻精美,充满了浓郁的古风韵味,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盛世大唐。

李白,无疑是影片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他豪情满怀,洒脱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自信的呐喊;他浪漫至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尽显他对美的极致描绘;他热爱自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道尽他的豁达与豪放。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虽有满腔抱负,却因出身等原因屡屡受挫。他在求仕之路上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徘徊,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李白,也让我对他的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读过无数遍的诗句,如今在电影的情境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带着李白的喜怒哀乐,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高适,这位与李白有着深厚情谊的挚友,同样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朴实憨厚,勤奋刻苦,虽起步艰难,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奋进。他的人生轨迹与李白截然不同,没有李白那般的潇洒肆意,却有着自己的坚韧与执着。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崭露头角,高适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除了李白和高适,影片中还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诗人形象,如杜甫、王维、岑参等。他们或婉约,或豪放,或洒脱,或沉郁,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诗歌的魅力,展现着大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他们在诗酒唱和中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理想的追求,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之间真挚的情谊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电影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那一首首经典的唐诗。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整个大唐的历史天空。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童趣,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这些诗句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诗人们在影片中激情吟诵这些诗句时,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感受着诗歌的力量,领略着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影片的结尾,高适的这句话如洪钟大吕,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象征。即使时光流转,朝代更迭,那些经典的诗歌依然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与我们心灵相通,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走出电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大唐历史文化的深度探寻,一次对诗歌魅力的尽情领略。它让我在欣赏精彩剧情和绝美画面的同时,也让我对人生、理想、友情有了新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读一读那些经典的诗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歌所蕴含的那份美好与力量,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