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崔浩
学号:202326101009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5/6/12
《起风了》:在矛盾与诗意中追寻生命的答案
在动画鉴赏课程中邂逅《起风了》,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时代的窗。这部被宫崎骏视作“封笔之作”的动画,既延续了吉卜力工作室细腻唯美的视觉风格,又以超越童话的现实感,将梦想、爱情与战争的矛盾编织成一首哀婉的生命诗篇。
影片以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日本为背景,主人公堀越二郎的原型是日本著名航空工程师。从童年时乘风翱翔的梦境,到帝国大学航空工学科的求学,再到进入三菱集团设计零式战斗机,二郎的人生轨迹始终与“风”紧密相连。课程中老师曾提到,宫崎骏用“风”串联起三重意象:既是托起飞机的梦想之风,也是吹落帽子促成邂逅的爱情之风,更是裹挟着战争阴云的时代之风。当二郎在关东大地震的废墟中听到卡普罗尼那句“飞机是受诅咒的美梦”时,这种将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动画中最动人的笔触,莫过于二郎与里见菜穗子的爱情。他们的相遇充满了宫崎骏式的浪漫:火车上被风吹走的帽子,山间被风掀起的伞,以及病榻前乘风飞来的纸飞机。但这段爱情并未落入俗套的圆满结局——菜穗子身患肺结核却依然选择陪伴二郎完成梦想,在零式战机试飞成功的时刻悄然离去。这种“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爱人”的选择,让课程中许多人红了眼眶。正如影片中那句经典台词:“再没有什么比幸福的回忆更妨碍幸福的了。”
有人提出《起风了》不如《千与千寻》奇幻、不及《龙猫》温暖。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当二郎看着自己设计的飞机成为战争武器,那种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恰恰呼应了宫崎骏本人的创作哲学——他既不愿美化战争,也不忍否定一个追梦人的纯粹。这种矛盾性,在二郎与卡普罗尼的五次梦境对话中逐步展开:从“近视眼能否设计飞机”的自我怀疑,到目睹德国先进技术时的焦虑,再到试飞成功后的释然,每一次梦境都成为人物内心蜕变的注脚。
作为一部战争背景下的动画,《起风了》的反战表达并非通过直白控诉,而是藏在细节之中。关东大地震时漫天的火光,欧洲求学时德国人的傲慢,以及零式战机最终全部坠毁的结局,都在无声地叩问:当科技沦为战争工具,个体的梦想该何去何从?这种对和平的向往,或许正是宫崎骏选择以保罗·瓦勒里的诗句“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作为核心主题的深意。
这堂鉴赏课让我意识到,《起风了》的魅力不在于构建童话乌托邦,而在于展现生命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坚持梦想、守护爱情;即便理想终将被现实击碎,那些追寻的过程本身就已足够动人。正如课程结尾老师所说:“风永远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在风中前行。”这份在矛盾中坚守的勇气,或许就是宫崎骏留给观众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