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赵天雨
学号:202425707062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
观《埃及王子》有感——从埃及王子蜕变成民族领袖,是信仰之光照亮了正义之路
当摩西手持法杖劈开红海,百万希伯来人踏上自由之路时,银幕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埃及王子》以史诗般的画面重现了这段圣经传说,将一个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演绎得震撼人心。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信仰力量的深刻诠释——正是那份对上帝的虔诚,让摩西从埃及王子蜕变为民族领袖,用信仰之光驱散了奴隶制度的阴霾。
影片伊始,摩西身为埃及王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尽享荣华富贵,那是一种令无数人艳羡的安逸状态。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他意外发现自己竟是希伯来奴隶的后裔时,仿若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巨石,激起千层浪。身份的巨大落差,犹如天堑横亘在他面前,几乎要将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击溃。一边是法老那雷霆般的愤怒,仿佛能将一切忤逆他的事物都碾碎;另一边是同胞们那饱含绝望的眼神,如同深陷黑暗中渴望救赎的星星之火。在这两难的境地,摩西本可以选择无视真相,继续做一名高高在上、安享富贵的贵族,将那残酷的现实抛诸脑后,继续在纸醉金迷中度过余生。
但信仰的力量,恰如同一团在他心底深处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火焰。当他在那燃烧的荆棘中,亲耳听到那庄严而神秘的 “我是自有永有” 的神启时,那团火焰瞬间化作了他直面强权的无畏勇气。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旁人梦寐以求的王位继承权,转身走向了尼罗河畔,举起了那根象征着希望与抗争的法杖,就此与象征着暴政的埃及法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在那王宫之中,摩西与拉美西斯的对峙场景堪称经典,令人印象深刻。一方是手握生杀大权、高高在上的帝王,拥有着无尽的财富、权力和威严,可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而另一方,只是一个手无寸铁、仅凭心中信仰支撑的人。然而,恰恰是这份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赋予了摩西直面强权的底气。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在黑暗中行走的人,需要信仰的星光指引方向。"
带领族人走出埃及,踏上那未知的征程,远比想象中要艰难百倍。一路上,他们遭遇了重重磨难,那是对摩西信仰的一次次严酷考验。肆虐的瘟疫如同恶魔一般在沙漠中横行,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让整个队伍笼罩在恐惧与绝望的阴霾之下;缺衣少食的困境,时刻折磨着每一个人,饥饿的感觉如影随形,让大家的身体愈发虚弱,意志也在不断地被消磨;而族人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更是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摩西的内心,仿佛在质问他所坚持的信仰是否真的能带来希望。每一次危机,都犹如凛冽的寒风,企图吹灭那刚刚萌芽的信仰之树,让一切回归到黑暗与奴役之中。
但摩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始终牢记着神赋予的使命,如同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在那西奈山上,他度过了漫长的四十个昼夜,在那无尽的孤独守望里,他虔诚地反复聆听上帝的教诲,将那神圣的十诫深深地刻入心底,让信仰在灵魂深处扎根更深。哪怕是法老的军队追至红海边,那千军万马的压迫感令人窒息,摩西依然坚定地举起法杖,眼神中满是决绝与信念。影片中,那个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身影,就是信仰者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此时的信仰,绝非是盲目崇拜,而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摩西用自己的坚毅,在这荆棘丛生、布满坎坷的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出了那条通往正义的光明之路。
从王宫的奢华到旷野的荒芜,从身份尊贵的王子到肩负使命的先知,摩西的转变堪称是信仰所造就的奇迹。在米甸的放牧生活里,他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在梦境中与自我展开深刻的对话,那些关于责任与使命的思考,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消解掉了他王族身份所残留的优越感。当他最终决定重返埃及时,他已然完成了从个人觉醒到群体领袖的华丽蜕变。
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的摩西站在尼波山巅,俯瞰着那片应许之地,此刻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意气用事、懵懂迷茫的王子,而是一位真正领悟了信仰真谛的智者。他的这种超越,不仅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牢牢掌控上,更在于他成功地将个体的信仰,升华为了一股能够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体力量,让更多的人在信仰的指引下,去追寻自由、平等与正义。
时光流转,两千年前的红海潮汐早已退去,那段历史也渐渐尘封于岁月长河之中,但《埃及王子》所展现出的那璀璨夺目的信仰之光,却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照亮着我们当下的世界。如今,环顾四周,战争的阴云依旧笼罩在某些角落,那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贫富差距如同鸿沟一般,割裂着社会,让无数人在苦难中挣扎。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这种坚守正义的精神力量,需要信仰来为我们指引方向。
信仰绝非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它应是那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熊熊火炬,让我们在面对世间的不公时,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在遭遇挫折与困境时,依然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在追求个人价值的道路上,能够心怀天下苍生,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世界的美好紧密相连。正如摩西法杖所指的方向,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之光,那正义之路便永远都不会中断,它会引领我们穿越黑暗,走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