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肖菲语
学号:202426403075
班级:国际4班
提交日期:2025/6/15
《大鱼海棠》:在“逆天而行”中抵达东方宿命的真义
当椿用半生寿命交换鲲的灵魂,当海棠树刺破天际托起整座村庄,当洪水淹没家园却催生新生……《大鱼海棠》中椿的抉择曾引发无数争议。有人斥其自私任性,有人痛心其代价沉重。然而透过那场颠覆世界的洪水,我恍然惊觉:我们是否误读了那看似“逆天”的举动?这并非对宿命的轻蔑,却是在一种深沉东方智慧里,对生命与责任最虔诚的担当。
一、“逆天”之形:椿的选择与世俗的碰撞
椿的每一步选择都踩在规则破裂之处。明知“其他人”世界与人类界限森严,她却执着救起化身海豚的少年;为了鲲的重生,她不惜以半生寿命为代价与灵婆交易;当鲲的存在引发天象异变、海水倒灌时,她毅然化身为巨大海棠树,以牺牲的姿态守护族人。灵婆那句“你遇见一个人,犯了一个错,你想弥补想还清,到最后才发现你根本无力回天”的箴言,却成了椿行动的背景音——她始终选择迎难而上。
椿的“逆”所冲击的,是那个看似稳固的“其他人”世界的运行法则与集体认知。她的执念搅动了平静的海水,触怒了掌控秩序的神明,也撕裂了族群赖以生存的根基。在村民眼中,她几乎成为灾祸的象征。
二、宿命之真:道家哲思下的“自然”与“逍遥”
然而,《大鱼海棠》的东方底色远非如此简单。椿的“逆”若置于庄子“逍遥游”哲学的光照下审视,其内质却与“逆天”大相径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开篇就勾勒出物我界限可被打破、生命形态可自由转化之境界。椿救鲲、助其回归人间,不正暗合鲲化为鹏的转化之道吗?她所挑战的并非天道本身,而是那个僵化隔绝、画地为牢的人为秩序——而这恰恰违背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空隙间,顺万物本性而获得自由。椿守护鲲的执念,恰是“依乎天理”——守护生命本身,正是最大的天道。她以海棠树身擎起族人,其牺牲不是对天道的蔑视,而是对生命责任的最高承担。这种在必然中寻求出路的方式,恰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顺天应命”。
三、“逆”中之顺:对抗僵化,回归本真天道
椿真正逆反的,实非虚无缥缈的“天”,而是那个被权力与恐惧异化了的所谓“天规”。
那个世界中的“天规”,已被湫的奶奶等掌权者固化成了不可触碰的冰冷教条,容不得任何对既定边界的逾越。椿的“逆”,恰恰是对这种僵化规则的反抗,其内核恰恰是对庄子所言的“真性”与“自然”的回归。椿对鲲的守护、湫最终舍身成全的牺牲,皆发自本心,未经世俗利害的玷污。这种“真”,比任何刻板的“规矩”更接近天道本质。灵婆洞悉一切却冷眼旁观,实为天道无情运转的象征;而椿与湫以炽热生命投入其中,恰是对“道”在人间最鲜活的演绎——天道在人间,需以生命的热忱去践行与证悟。
四、洪水后的新生:在承担中抵达自由
当滔天洪水因椿的自我牺牲而退去,当被拯救的村庄在巨海棠的托举下重焕生机,鲲回归人间,海棠花瓣飘散天际——这并非悲剧的终点,而是一个宏大循环的确认。椿的“逆”行,最终导向了新生与平衡的恢复。这深刻印证了东方哲学中“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智慧,看似激烈的破坏与颠覆,恰恰成为世界向更高层次和谐运转的必要推动力。椿以她的选择与牺牲,沉重而辉煌地证明了:真正的顺天应命,有时需要以最决绝的姿态,去刺破那层蒙蔽了天道本真的、名为“规则”的硬壳。
结语:打破规则,才是真正的“认命”
所以,《大鱼海棠》的结尾,椿与鲲在人间重逢,湫化作风雨守护他们,海棠花盛开,这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画面。它像一场关于生命循环、关于选择的寓言。
椿的“逆天而行”,并不是真的要和老天爷作对,或者不认命。恰恰相反,她是在用自己最真诚、最勇敢的方式去“认命”——认那个她必须守护鲲的“命”,认那个她必须为自己选择承担后果的“命”。
她真正打破的,不是无法改变的天道规律,而是那些人为制定、变得僵化、阻碍了生命自由和真心的旧规则(比如“绝不能接触人类”)。她的“叛逆”,是为了回归更根本的道理:守护生命、承担责任、促成自然的转化循环。
因此,当看到巨大的海棠树在洪水中托起整个村庄时,那并不是一面反叛的旗帜。那是椿在用最沉重也最壮烈的方式告诉我们:
真正的“顺天应命”(顺应自然规律),有时候恰恰需要打破那些束缚人心的旧规矩(世俗的樊笼)。
要凭着一颗纯净的心(赤子之心),去坚持做守护生命、承担责任的事(行守护之实)。
即使在毁灭与重生这样巨大的循环中,也能看到生命和自然规律那永恒流转的力量(道之真义)。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不是任性妄为,而是在看似“逆反”的行动中,蕴含着对生命、责任和自然规律最深的理解与承担。这,就是电影传递给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