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观后感:在梦境里拾回童年星光
第一次看《龙猫》还是小学时在DVD上,当时只觉得龙猫毛茸茸的样子很可爱,姐妹俩在田野里跑跳的画面像一首不押韵的诗。最近为了课程作业重温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宫崎骏老爷子藏在树叶缝隙里的温柔,原来不只是给小孩子的童话,更是给每个“长大了”的人一封未拆封的童年来信。
电影开场的画面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水彩画——潮湿的田埂、滴着露珠的屋檐、被雨水泡成深绿色的稻田。妹妹小梅追着橡果子跑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的光斑在她裙子上跳来跳去,那种光影的细腻感,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暑假在奶奶家,趴在凉席上看窗外香樟树叶晃啊晃的样子。宫崎骏太会用色彩讲故事了,那些饱和度不高的蓝、绿、棕,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能让人闻到泥土味的“活物”。比如龙猫第一次出场时,暴雨里昏黄的路灯、透明的雨伞、龙猫身上深灰的绒毛,明明是夜晚,却让人觉得比白天还温暖。
以前觉得龙猫像个会魔法的大宠物,但现在看,它更像童年里那个“只有自己看得见”的秘密朋友。当五月和小梅坐在树洞里抱着龙猫的尾巴睡觉,当她们趴在龙猫肚子上听它打哈欠似的呼噜声,突然意识到:成年人之所以看不见龙猫,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我们早就忘了怎么用“相信”的眼睛看世界。电影里最戳我的片段,是姐妹俩站在站台等爸爸,龙猫撑着伞出现时,雨滴落在伞面上炸开的声音像爆米花。它笨拙地晃着脑袋,雨水从胡须上滴下来,那种“笨拙的温柔”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偷偷给布娃娃盖被子的样子——我们都曾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小孩,只是后来被“懂事”磨平了想象力的棱角。
小时候没看懂姐姐五月在雨中奔跑的焦虑,只觉得她对着龙猫哭鼻子有点“胆小”。现在才明白,当妈妈生病、爸爸忙碌,那个突然要成为“小大人”的女孩,内心藏着多少不敢说出口的慌张。但宫崎骏没把这种焦虑写成苦情戏,而是让龙猫用一声震耳的“嗷呜”,把烦恼变成了伞面上的水花。最后姐妹俩坐着猫巴士飞在稻田上空时,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家上大学,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后退的风景,心里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一丝像小梅一样“不管怎样先跑起来”的莽撞勇气。或许《龙猫》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我们在毛茸茸的幻想里明白:成长不是丢掉童真,而是像种下橡树种子一样,把那份相信美好的勇气藏在心底,哪怕知道生活有风雨,也愿意为某片落叶的晃动停下脚步。
关了电脑屏幕,我突然很想给老家的奶奶打个电话,问问她院子里的樟树有没有长高。宫崎骏用一部电影告诉我们:所谓“长大”,不过是把龙猫藏进记忆的树洞里,而每当我们愿意蹲下来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那个毛茸茸的大家伙就会晃着尾巴,从时光里冒出来,对我们“嗷呜”一声——就像很多年前,我们第一次遇见它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