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马心凌
学号:202326507094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9

进击的巨人观后感

                             进击的巨人观后感
     我选择的是一个动漫叫《进击的巨人》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动漫,让我觉得特别自由又觉得特别难过,是一个让我情绪复杂的动漫。接下来是我观后感。
     当最后一集《进击的巨人》的片尾曲响起时,我的思绪仍停留在那个被高墙围困的世界里。这部横跨十年的动画史诗,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自由、生存与人性的壮阔画卷。
     三堵高墙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人类自我设限的绝妙隐喻。开篇时艾伦说"墙外什么都没有"的谎言,恰如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种种认知枷锁。当超大型巨人踢碎玛利亚之墙时,这个冲击性画面象征着既定认知体系的崩塌——原来我们以为的全部世界,不过是更大牢笼的一角。这种认知颠覆带来的战栗感,让观众与调查兵团成员产生了深刻共鸣。
艾伦·耶格尔的蜕变轨迹堪称当代文学最复杂的角色塑造之一。从高喊"要把巨人全部驱逐"的热血少年,到发动地鸣灭世的"恶魔",他的每个选择都折射出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悖论。特别触动我的是他在道路中对阿尔敏的坦白:"因为我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这句看似简单的台词,道尽了所有暴力循环的根源——每个生命都有延续存在的本能诉求。创作者谏山创通过这个角色向我们抛出尖锐诘问:当生存权相互冲突时,正义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调查兵团披风上的自由之翼标志,在故事中逐渐显露出双重意味。他们既是冲破桎梏的先锋,也可能成为施加压迫的帮凶。利威尔兵长选择相信阿尔敏而非艾尔文团长的那刻,暗示着人类应该超越"不断前进"的惯性思维。而韩吉牺牲前说的"好奇心才是人类的本性",则点破了文明存续的真正动力——对未知保持敬畏与探索欲,或许比盲目扩张更为重要。
三笠的人物弧光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她最终放弃执念、亲手终结艾伦的抉择,展现了爱的最高形式不是占有而是成全。这个东方女性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战斗番的性别刻板印象,她刚柔并济的特质证明:真正的力量源于对自我情感的认知与掌控。
    作品对战争本质的揭露令人脊背发凉。马莱与帕拉迪岛的仇恨循环,精准对应着现实中的民族矛盾。当观众发现所谓"恶魔后裔"不过是历史书写的结果时,创作者已经完成了对狭隘民族主义的祛魅。那些精心设计的对称叙事——如莱纳与艾伦的镜像命运,吉克与库沙瓦的相遇——都在诉说:世上从没有天生的恶魔,只有被环境异化的普通人。
    最终章"朝着山丘上的那棵树"的留白充满东方美学韵味。新生代走向残存巨树的身影,既是对轮回的暗示,也寄托着打破宿命的微茫希望。这个开放性结局促使我们思考:人类是否真能跳出"进击"的宿命?或许正如阿尔敏领悟的那样,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消灭所有敌人,而在于理解"墙外世界"本就包含着与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
    《进击的巨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架空设定探讨了最真实的生存困境。当片尾字幕浮现时,那些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思辨,关于暴力正当性的质询,仍在脑海中激烈碰撞。这部作品教会我们:认识世界的残酷本质后依然选择前行,才是生命最崇高的姿态。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观众都成了"进击的巨人"——永远在与自我认知的边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