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严晨
学号:202325711042
班级:国际5班
提交日期:2025/6/3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跨越时空的诗意与家国情怀。

https://b23.tv/piDtOo4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跨越时空的诗意与家国情怀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为背景,通过高适对往昔的回忆,串联起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诗人的命运轨迹,将盛唐的辉煌与衰落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动画,更是一曲关于理想、友谊与家国情怀的史诗,其深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令人动容。

一、盛唐气象的视觉盛宴

影片以精美的画面与宏大的场景构建了盛唐的壮丽图景。长安城的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扬州的商贾繁华、歌舞升平,以及边塞的苍茫辽阔,皆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得以生动还原。尤其是李白吟诵《将进酒》时,驾鹤飞升、与仙人共饮的场景,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极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诗仙”笔下的奇幻世界。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不仅展现了盛唐的文化繁荣,更传递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

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李白与高适的对照人生

影片中,李白与高适的友谊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两人性格迥异:李白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因商贾出身无法科举,一生追求理想却屡遭挫折;高适木讷坚韧、胸怀家国,虽仕途坎坷却终成一代名将。他们的命运折射出盛唐文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与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形成鲜明对比,却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后因投靠永王而入狱,高适暗中托人相救的情节,展现了两人跨越阶级与性格的深厚情谊。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在动荡的时代中更显珍贵。

三、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影片通过高适的视角,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兴衰。高适从少年时期求仕无门,到中年投身军旅、参与平叛,最终成为节度使,其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他以“相扑战术”智退吐蕃大军的情节,既体现了其军事才能,也暗含了“以虚御实”的智慧。

与此同时,影片也刻画了杜甫、王维等诗人在乱世中的命运:杜甫的《望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空山新雨后”与被迫为安禄山效力的无奈,皆展现了盛唐文人面对家国破碎时的复杂心境。这种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让影片超越了单纯的叙事,成为一部深刻的历史反思之作。

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影片以48首唐诗为线索,将诗歌融入叙事,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然吟诵,实现了“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文化共鸣。此外,影片对唐代服饰、建筑、礼仪的严谨还原,亦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历史的尊重。

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正如影片所言:“长安代表着理想,三万里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当下的我们,都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结语: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它以动画为载体,将盛唐的诗意与家国情怀融入现代叙事,让观众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影片结尾,高适对李白的遥祝与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吟诵,既是对友人的深情,也是对理想的坚守。正如影片所传递的: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中华文化的精神便永不磨灭。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盛唐的致敬,更是一曲对理想与家国的永恒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