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黄清清
学号:202425002068
班级:国际5班
提交日期:2025/6/5
动物城的偏见叙事与人性观照——观《疯狂动物城》有感
在迪士尼匠心打造的《疯狂动物城》中,一座看似完美和谐的动物乌托邦,实则暗藏着与现实世界如出一辙的偏见与矛盾。影片通过精妙的叙事,将动物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镜像,深入探讨偏见的形成、影响,同时以温暖的笔触观照人性,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思考与人文关怀。
影片构建了一个高度拟人化的动物城,这里有繁华的都市景观、多样的生态分区,所有动物摒弃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遵循现代文明规则,看似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然而,表面的和谐之下,偏见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动物们的思想与生活。兔子朱迪的从警之路便是这一偏见的典型体现。在朱迪幼年时期,一场校园话剧表演中,她勇敢地扮演拯救世界的警察角色,却遭到小狐狸的嘲笑与霸凌,对方恶语相向:“兔子就该乖乖种胡萝卜,当什么警察!”这段刺痛人心的经历,在朱迪心中种下了反抗偏见的种子。
进入警校后,朱迪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体能训练场上,她在与体型数倍于自己的犀牛、大象等同学的较量中,一次次被撞倒,又一次次爬起来。障碍训练环节,她娇小的身躯在高墙、壕沟前显得如此弱小,但她凭借灵活的身手和不服输的精神,独创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当她以警校历史上首个兔子毕业生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接过警徽时,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坚定,可台下观众席中,依然有人对她投来怀疑的目光。这种基于物种的刻板印象,是偏见最直接的呈现。
当朱迪接手失踪案,与狐狸尼克相遇,偏见的叙事进一步展开。尼克作为食肉动物,因幼年时戴着象征危险的嘴套参加童子军活动,遭受同伴的歧视和欺凌,这段痛苦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从此,他被迫戴上玩世不恭的面具,以圆滑世故的形象游走于社会边缘。他贩卖超大号冰棍,实则是利用大象对狐狸的偏见,让对方误以为自己算错账而多付费用。而朱迪在破案过程中,也因急于求成和固有认知,在掌握的线索有限时,便不自觉地将怀疑的目光投向食肉动物群体。在与尼克初次合作调查时,朱迪面对尼克的调侃,下意识地流露出不信任,甚至在警局会议上,提出将调查重点锁定在食肉动物身上,这些行为加剧了社会的对立与分裂。这一情节巧妙地揭示了偏见的双向性与复杂性:每个人都可能是偏见的受害者,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偏见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影片对偏见的根源进行了深刻挖掘。绵羊副市长这一角色的反转,成为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叙事高潮。在动物城,绵羊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在各种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看似温顺无害的绵羊副市长,利用动物城长期存在的对食肉动物的偏见,精心策划阴谋。她暗中收集午夜嚎叫花,利用其能让食肉动物发疯的特性,制造出食肉动物兽性大发的假象。在新闻发布会上,她声泪俱下地控诉食肉动物的“暴行”,利用公众的恐惧心理,成功煽动起对食肉动物的仇恨,企图颠覆政权。这一设计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更揭示出偏见如何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成为实现个人私欲、制造社会混乱的工具。偏见源于无知、恐惧与利益的驱使,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偏见壁垒。
在对偏见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疯狂动物城》也展现出对人性的温暖观照。朱迪与尼克的和解与成长,成为打破偏见、重塑信任的关键。朱迪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回到家乡反思。看着熟悉的胡萝卜田,她想起父亲曾说过的那些关于食肉动物的“危险论”,意识到这些言论正是偏见的源头。她勇敢地回到动物城,在街头找到尼克,真诚地向他道歉:“我错了,我不该用偏见看待你和所有食肉动物。”此后,两人重新展开调查,在热带雨林区追踪线索时,朱迪不慎陷入泥潭,尼克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将她拉了上来。而尼克也在与朱迪的合作中,逐渐放下防备,展现出善良、正义的一面。当他们在悬崖边与绵羊副市长对峙时,尼克不顾危险,巧妙地配合朱迪,最终揭露了阴谋。两人的友谊从最初的互相猜忌,到最终的彼此信任,象征着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只要愿意放下偏见,以真诚之心相互理解,就能跨越隔阂,实现心灵的沟通与联结。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树懒闪电虽然行动迟缓,但在朱迪和尼克需要调取交通监控时,他热情友善地帮忙,尽管操作过程十分漫长,却始终保持着耐心;牛局长外表严厉,面对朱迪初入警局时的毛手毛脚,他态度强硬,但当朱迪证明自己的能力后,他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支持,还将重要案件放心地交给她处理。这些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动物世界,让观众看到,无论物种如何,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情感与价值,都值得被尊重与理解。
《疯狂动物城》以动物世界为叙事载体,通过对偏见的深刻剖析与对人性的细腻观照,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动画佳作。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小到对个人的误解,大到对群体的歧视。而打破偏见的桎梏,需要我们保持理性与善良,主动去了解、包容差异,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真实的“动物城”中,书写出属于人类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