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王一茹
学号:202425101017
班级:国际5班
提交日期:2025/6/1

《长安三万里》——轻舟过万重,信仰在心中

《长安三万里》——轻舟过万重,信仰在心中

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隐秘地栖息着一个唐朝。那是一个象征着强大与豪迈的时代,是任由想象力天马行空、创造力蓬勃奔涌的时代,是生命意志如同烈烈旌旗般昂扬招展的时代。唐朝,宛如一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河,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原乡。

然而《长安三万里》却呈现了另一个大唐。李白、杜甫、高适等青史留名的大诗人,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偶像,而是一个个被命运捉弄的凡夫俗子。他们活得一点都不洒脱,甚至还很憋屈,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一次次受挫。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唐朝。

《长安三万里》的魅力在于尊重历史但不是完全忠于历史,它不是一味地礼赞过去,而是真实地呈现了红尘的艰难,每段人生都是不易的,我们必然都要接受世界对自我的涂改,但总会有一种东西,是值得你坚守的,不论遭遇多少磨难、不论经历多少绝望,你仍要坚信,生而为人,这份坚守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守什么呢?那就是心中的信仰,是对诗歌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寻。

《长安三万里》以李白、高适的友谊为轴心,随着安史之乱,一个时代似乎在一夜之间崩塌,二人命运也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取于之间,遍地苍凉。影片通过两人的一生,描绘出唐代文人的精神图谱。从高适的视角,看到李白的一生,从李白的一生,看到唐朝的兴衰,从唐朝的兴衰,看到长安的起落,从长安的起落,看到我中华的诗词之华美,文化之浪漫。

当历史的画卷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时,那些曾经在课本上反复诵读的诗句,瞬间有了鲜活的生命。这时,我才真正的了解到我写了这么多年的标准答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是多么沉重,这简单的八个字,背后却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酸与无奈。绚烂繁华的长安,那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帝都,又见证了多少人的荣耀与失落。灯影摇曳的黄鹤楼,曾是诗人们吟诗作赋、把酒言欢的胜地,如今却只剩下岁月的沧桑。书信中沉甸甸的关切,马蹄奔走几月的赴约,临别时的一句“告辞”,都如同一把把细腻的刻刀,在我们的心头刻下深深的印记。

影片中的李白,无疑是浪漫与不羁的象征。他信仰的是一种对自由与理想极致追求的人生态度。翰林院中的他,怀揣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宏愿,渴望以才华匡扶社稷,在政治舞台上绽放光芒。虽仕途屡屡受挫,被放逐、被误解,却从未放弃对诗意与远方的憧憬。

杜甫,年少时便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他的信仰,是对家国的深沉眷恋与对苍生的悲悯情怀。即便一生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他依然用如椽巨笔,书写民生疾苦,希望以文字唤起世间的温情与正义。这种对家国、对人道的信仰,让他在苦难中笔耕不辍,成为后世敬仰的“诗圣”。高适,出身平凡却志向高远。他信仰的是通过自身努力与坚守实现抱负。早期默默蛰伏,刻苦研习兵法谋略,不被困境所扰。当机会来临,他凭借沉稳与坚毅,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的信仰里,有对责任的担当,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笃定,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安三万里》中的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电影结尾时,李白赦免,重获自由。此时,官场的失意、世间的冷暖,李白都一一释然,在舟上大喊出这句话,让我们为之动容。李白是洒脱的,终其一生,我们也许最要戒除的就是对成功主义的成瘾性依赖,因为这种重负让人无法轻装前行。面对似水流年,人生唯一体悟的就是虚无、虚荣、虚空的周而复始。在影片中,高适为程监君讲述与李白的相识时,突然问道,“公公,人生憾事多吗?”程公公一笑,说到“就算立下再多功业,未来人们也只能在宦官列传里看到我。”但是真正的历史,却是以天地时空为书卷,书写每个平凡人生的感悟。山无处不在,我们都在山脚下。当我们尝到世间百味后,满襟皆是释然的风,岁月终酿成回甘。

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漫漫亦灿灿。《长安三万里》为我们照亮了历史的幽径,让我们看到古人信仰的力量。愿我们怀揣这份信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大唐诗人般豁达坚韧,如盛世大唐般自信包容,不惧风雨,砥砺前行,去书写属于我们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