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杨群
学号:202326802011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7

观《千与千寻》有感

观《千与千寻》有感

《千与千寻》是一部看似属于孩童的奇幻电影,却在宫崎骏的镜头下,悄悄织入了关于成长的深刻命题。少女千寻误入神灵世界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实中都会遭遇的迷茫与坚守,温柔却犀利地诉说着关于自我、孤独与善意的真相。

初入汤屋的千寻,怯懦得让人想起每一个面对陌生环境的自己。她看着父母变成猪时的崩溃,在妖怪环绕下的颤抖,都是面对未知时最真实的恐惧。汤婆婆夺走她的名字,只许她以“小千”的身份生存,这就像我们在成长中常常被各种标签规训,被要求成为“符合期待”的样子,渐渐忘记自己原本的模样。但千寻将名字写在掌心的动作,却像一束微小却坚定的光,提醒着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深处总要有一处角落,存放着最本真的自我。就像白龙在千寻的呼唤中找回本名“赈早见琥珀主”,当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时,那些未被磨平的初心,往往是指引我们回家的路标。

无脸男是非常令人心疼的存在。他戴着面具在雨幕中徘徊,用沉默包裹着无尽的孤独,像极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我们习惯用“得体”“坚强”的外壳武装自己,在社交的假面下小心翼翼地渴望联结。他用金子讨好千寻的举动,暴露了对情感的误解,以为物质或讨好才能换来接纳,却在千寻的拒绝中显露出孩童般的无措。这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看似热闹却空洞的社交场景:人们用点赞和寒暄堆砌关系,却难触达彼此的真实灵魂。而千寻对无脸男的善意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纯粹无求——她为他留一扇门,陪他安静地坐着,这种不加评判的接纳,恰是破解孤独的密码。无脸男最终随千寻离开汤屋,或许暗示着唯有放下伪装,以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

汤屋的设定如同一个微缩的成人社会,既有汤婆婆的专横、妖怪的贪婪,也有锅炉爷爷的默默相助、玲子的口硬心软。千寻在这里的成长,是学会在规则中生存,却不被规则吞噬。她为河神清洗身体时扯出的自行车、易拉罐,既是对环境异化的批判,也暗喻着现代人被物质欲望填满的精神困境。而她坚持帮助小煤球、信任白龙的选择,则展现了一种笨拙却珍贵的生存哲学:在功利至上的世界里,依然愿意为他人弯腰捡起一块煤炭,为一句承诺跨越未知的水域。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善意,恰恰是对抗冷漠的温暖力量。

电影的结尾,千寻穿过隧道时,阳光重新落在她肩头。那个曾经怯懦的女孩,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她学会了在困境中求助,在诱惑前坚守,在孤独里温柔。宫崎骏用童话的外壳告诉我们:成长从来不是变得刀枪不入,而是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有对美好的信仰,就像千寻掌心的名字,即便被汗水模糊,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上。在这个容易让人迷失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记住自己的“千寻”,带着勇气与善意,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