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李倩颖
学号:202425715034
班级:国际5班
提交日期:2025/6/1

被篡改的照片,被遗忘的真相——《寻梦环游记》里的记忆操控与现代人的存在焦虑

当米格从吉他暗格里抽出那张缺了一角的家族照片时,指尖触碰到的不只是发黄的相纸,更是一段被刻意抹去的往事。皮克斯的《寻梦环游记》用五彩斑斓的亡灵世界,藏着一个扎心的现实:在这个照片和视频说了算的时代,记忆从来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被各方势力争来抢去的“战场”。电影里“照片决定存亡”的奇幻设定,恰恰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看不见的记忆博弈,还有大家心里隐隐的不安。

一、照片成了武器:记忆被重新“改写”。

电影里德拉库斯对埃克托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场“记忆谋杀”。他先是撕了埃克托在家族照片里的身影,毁掉关键证据;接着到处立雕像、拍电影、上报纸,把自己包装成大英雄;最后还把埃克托写《Remember Me》据为己有。这不就是奥威尔在《1984》里说的“控制了过去,就能控制未来”吗?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在数字化的时代,“记纂”的方式更加隐蔽,如有人自传时不点名地抹去曾经并肩作战的朋友;用算法让不需要浏览的人看不到不愿看到的信息;将庄重严肃的历史大戏呈现为大众调侃的穿越微言;当然最可怕的还是自己在“摸锅”……朋友圈里的照片尽量美化自己,上班时谁都不想和“乡愁”在一起,你就删除这段在工作群里的聊天记录吧……自己和自己篡改记忆,每个人都在忙着给自己美的容颜……

电影里有个让人揪心的细节:或许是由于根本没有得到摆放供品照片的位置,因此埃克托的亡灵也难免会消逝于无形,这也相当于现实生活里不被保留下的网站,不再存在的作品,被遗忘的人与事。德拉库斯说“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其实这就是权势之人最为清楚的两字真经:不用流血就能赢得的战斗里,胜者全无所余,败者完全无存——比把人打入鬼门关还要彻底。

二、照片成了“硬通货”:数字时代的生存恐慌。

亡灵世界的规矩特别现实:是照片成为“通行证”,只有被记住才会“活着”。离开了照片,埃克托过不了万寿菊桥,在亡灵世界也会被逐渐忘记——说的不就是今天的我们在网上会遭遇的尴尬境遇吗?现在的各种社交账号就是我们的“数字分身”,点赞才是我们应该懂得的存在标准,没有他人关注也就等于无人注意。

这种焦虑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职场上,35 岁以上的人经常面临“人还没老,工作没了”的尴尬;农村留守老人的照片,被子女手机里的自拍挤到角落;短视频博主为了流量,编造虚假的乡村生活、奋斗故事。就像埃克托说的:“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了,你就彻底消失了。”可现实是,我们忘得比电影里还快,上周的热搜这周就没人提,去年的网红现在早没了踪影。今天的社交媒体如同电子灵坛,个体的存在被量化为点赞、转发和数字足迹。但算法逻辑下的记忆是脆弱的:旧帖沉底、账号停更、平台倒闭,都可能让数字身份面临“终极死亡”。更讽刺的是,我们在疯狂记录的同时,却陷入“功能性遗忘”——用拍照代替体验,用存储替代记忆。照片墙上的笑脸越多,真实的生命体验反而越稀薄。

电影还有一处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如果将埃克托的生命留存在世界上的三条线索中,任何一条就足以让埃克托长存于世:吉他暗格里的残片,可通过可可奶奶残存的记忆听得见的音乐以及米格重新吟唱的《Remember Me》。这也告诉我们该如何与遗忘抗衡——从民间故事、老一辈人口中的“非主流”资料入手;从那些用心手攥着的传统技能和习俗中获取记忆;用现代数字艺术这类新颖的形式储存下来……

三、用记忆“反击”:守住真相的可能性。

米格挽救家族照片的故事是一场与遗忘的“游击战”。他不信博物馆里假的,从一把旧吉他里找到证据;不听文字里信的,用音乐唤醒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一家人围在一起唱起歌来追忆逝者。这种反向的做法给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启迪意义。而电影中埃克托认识到自己的脸会被印在一张快被撕掉的照片上时,就快要消失似的;实际上我们的“数字断连”也是如此,假如健康码突然失效了,社交账号也因为某些原因被封禁了,那么谁说这就是个人信息存在结束的时候?人的独立意识可以瞬间随之消散。这不是人本位的发展所追求的价值,但也深刻地启示我们要找回人类记忆的主动权,要向这部电影借个力,在生活中试着为数字时代的离线存留一份相册,不要由数字垄断记忆,同时,也要尝试对“数字遗产”立法保护。让每个人都自己的数据拥有生存权。

在网上,很多人已经开始守护记忆了:豆瓣小组里,大家一起写故事留住过去;B 站的 UP 主用 AI 修复老照片,让消失的老街道重新“活”过来;年轻人拍“家史 vlog”,找回和家族断了的联系。这正应了哲学家保罗利科说的:“记住过去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理解它。”

电影最后,修复好的照片放回了祭坛,但这个细节常被忽略:米格没有换张新照片,而是坚持修补原来那张。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记忆观”是什么——我们得承认记忆会被改写,但也不能让真实的痕迹完全消失。就像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说的:“记住过去不是为了封存伤痛,而是要学会和过去和解。”

结语:在忘记和记住之间挣扎。

电影里每年亡灵节,万寿菊花瓣搭成的桥都会准时出现。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更需要一座“记忆的桥”,把被改过的官方说法和民间保留的真实故事连起来,跨过遗忘的“大坑”。当年《寻梦环游记》拿奥斯卡时,领奖团队举着“记住墨西哥”的标语,这其实就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记住过去不只是怀念,更是一种抗争。

电影《寻梦环游记》认为记忆是灵魂的归宿,而我们目前处于数字化的时代,数据与算法成了今天人们记忆所依附的对象。如果将人的生命意义沦落到云端的数据、社交媒体的点赞和点击率,或者稍纵即逝的电子记录之上,我们是否已经将自己以及他人的存在变成了某种易碎又廉价的东西?

我们用一本相册,一张信件,一场面对面的交谈去跟随着数字洪流将我们的记忆带走,从原本的生动回忆变成了无生命的文字或色彩。试着挽回地对我们来说仅存在于细节处的记忆,才能更好的感知到生命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数据存储设备。只有如此,在那个飘满灰尘的记忆深渊边上,才能紧紧握住你最想要记住的东西,不是一点点信息集锦,而是最真诚的感情链接,因为那才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