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梅苛
学号:202326301020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10
以中国特色外交视角浅论国家利益:哈梅内伊表示完全放弃铀浓缩“百分之百违背伊朗利益”
2025年6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霍梅尼逝世36周年纪念活动中重申:“完全放弃铀浓缩‘百分之百违背伊朗利益’”。同期,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明确表示,铀浓缩是“核工业基本组成部分,绝不会用来谈判”。这一双重表态将铀浓缩问题锚定为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揭示了美伊博弈的本质——主权国家维护发展权与霸权国家推行单边规则的冲突。我将从国家利益理论出发,结合主权独立、安全自主、经济发展三重维度,系统论证伊朗坚持铀浓缩战略的必然性,并剖析其背后的国际秩序困境。
一、理论框架:国家利益的本质与层级结构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诉求,其核心层级可划分为:
1. 生存利益(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 安全利益(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
3. 发展利益(经济繁荣与技术自主)
4. 声誉利益(国际地位与规则话语权)
在伊朗案例中,铀浓缩活动同时承载了上述四重利益:
技术自主权象征主权独立(生存利益);
核威慑能力构成安全屏障(安全利益);
制裁反制筹码支撑经济复苏(发展利益); 援引NPT第四条争取平等权利(声誉利益)。
美国要求伊朗“零浓缩”的本质,是以自身霸权利益凌驾他国核心利益,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二、主权维度:铀浓缩与国家尊严的不可分割性
(1)历史教训与技术依附陷阱
巴列维时期伊朗核技术依赖西方,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重启自主核研发,标志着“去依附化”战略转型。哈梅内伊强调,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能力”是“我们能行”信念的成果。若接受美国要求,等同于否定数十年科技自主进程,重回技术附庸地位。
(2)国际规则的双重标准困境
巴加埃指出:“并非每个从事铀浓缩的国家都必然拥有武器计划”。日本、巴西等国保有铀浓缩能力却未受制裁,而伊朗作为NPT缔约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遭系统性剥夺。这种选择性执法暴露了现行核秩序的不公正性,迫使伊朗以技术突破捍卫主权平等。
案例对比:2015年《伊核协议》限缩伊朗浓缩铀丰度至3.67%,却未约束美国盟友的同等活动,实质迫使其让渡主权。伊朗最终突破限制,正是对规则歧视的反抗。
三、安全维度:铀浓缩的非对称威慑价值
(1)地缘安全环境的“三重围堵”
伊朗身处美国制裁、以色列军事威胁、沙特战略竞争的安全困境中。铀浓缩能力成为其关键反制工具:
威慑美国:通过提升丰度(如2021年提至20%、2025年达60%)迫使美重返谈判桌;
遏制以色列:高丰度浓缩铀增加军事打击成本,降低“外科手术式”摧毁可行性;
平衡地区力量:沙特因伊朗核进展加速寻求核技术,反向印证其威慑有效性。
(2)放弃铀浓缩的安全灾难
若完全弃核,伊朗将面临:
战略反制能力崩溃:丧失对美谈判筹码,制裁永久化;
地区力量失衡:沙特、土耳其或借机推进核计划,引发军备竞赛;
军事风险骤增:以色列可能复制2022年针对核设施的打击行动。
四、发展维度:经济解困与制裁破局的杠杆
(1)制裁锁链下的经济困境
十年制裁使伊朗GDP萎缩近10%,石油出口(占预算40%)遭重创。铀浓缩成为打破经济封锁的核心杠杆:
“可逆性”策略:提升丰度展示强硬姿态,回调承诺保留谈判空间;
2025年维也纳谈判实践:伊朗拒绝将铀浓缩纳入议题,以技术主权换取美方解除金融制裁的提案
五、国际博弈:伊朗选择的合理性与出路
(1)大国博弈中的理性逻辑
伊朗的“弹性核政策”(如丰度可回调)符合“安全困境”理论:当一国生存受威胁时,必然通过自助手段寻求安全。中国学者指出,这是务实理性而非盲目对抗。
(2)替代方案的不可行性
外部安全保障无效:美国对沙特的“核保护伞”承诺不可信,卡扎菲弃核后遭北约军事干预即为前鉴;
国际监督局限性:IAEA核查无法消除技术泄露担忧,且常被美方政治化利用。
(3)出路:构建平等安全框架
当前僵局症结在于霸权逻辑与主权平等的根本冲突。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新思路:
平等对话:取代单边胁迫,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共同安全:建立涵盖以色列、沙特的多边安全机制,替代“威慑平衡”。
结论: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必然选择,铀浓缩对伊朗的“百分之百不可妥协性”,源于三重国家利益的交织。
1. 历史尊严:从技术依附到自主创新的民族复兴象征;
2. 现实生存:抵御制裁与军事威胁的生命线;
3. 未来发展:避免陷入“制裁—贫困—依附”恶性循环的唯一筹码。
美伊博弈的出路不在于强迫伊朗弃核,而在于重构以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国际核秩序。中国外交始终将主权平等视为国际关系的基石,强调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这一原则在伊核问题上体现为: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四条),反对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的单边制裁。
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为化解伊核僵局提供了系统性方案:1. 共同安全:反对美国“以核遏核”的霸权逻辑,主张构建涵盖美、伊、沙特、以色列的多边安全框架,通过集体协商平衡各方关切。例如中国推动沙特与伊朗和解的实践,证明地区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对话化解敌意。
2. 综合施策:将核问题与经济制裁解绑,支持“以发展促安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伊朗能源合作(如人民币结算原油),以经济互信为安全谈判创造空间。
3. 合作机制:强化联合国、IAEA等多边机构的权威性,推动伊核协议(JCPOA)升级为“JCPOA+”机制,纳入中俄欧等利益攸关方,形成对美单边主义的制衡。
当前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本质是霸权秩序与多边秩序的碰撞。中国外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主张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安全困境”:借鉴中国促成《巴黎协定》的经验,将伊核问题与气候治理、能源转型等全球议题联动,扩大共同利益基础;发挥“全球南方”引领作用,联合新兴市场国家推动核领域规则民主化,削弱西方双重标准。
若继续沿袭《慕尼黑协定》式的绥靖政策,纵容强权政治侵蚀国际规则,只会加剧核扩散风险。中国外交的破局意义在于:以平等协商替代胁迫打压,以多边共赢替代零和博弈,这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全球治理的核心贡献。
历史镜鉴:中国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推动“两阿决议”,始终以规则重塑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今日伊核困局,亟需同样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