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张承希
学号:202326401004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5

在关系的迷宫中寻找自我:中外国际关系课的精神朝圣之旅

站在中外国际关系课程的终点回望,我惊讶地发现,这门课带给我的远不止于国家间权力博弈的知识图谱,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觉醒。当那些曾经抽象的地缘政治概念逐渐具象化,当冰冷的外交辞令背后的人性温度被感知,我开始意识到:学习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在学习如何在一个复杂世界中定位自我,如何理解"他者",以及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存的智慧。这门课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认知世界的局限与可能。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人格化"的隐喻第一次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认知震撼。国家被想象为一个具有意志、情感和行为的"",这种思维方式彻底颠覆了我对世界政治的机械理解。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安全困境"——一国为自身安全采取的举措反而导致他国的不安全感,形成螺旋上升的对抗——不正是人际关系中常见误解与冲突的放大版吗?当我为中美贸易战中的零和思维感到困惑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宿舍矛盾中也常常陷入类似的非此即彼逻辑。国际关系的宏观叙事与个人生活的微观体验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种"认知同理心"的觉醒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遭的一切。

课程中关于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讨论,则直接撼动了我长期持有的文化优越感潜意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曾让我简单将世界划分为若干对立的文化阵营,但深入研读不同文明交往的历史后,我发现丝绸之路上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的和平传播、大航海时代中西科技的相互影响,无不证明文明间的对话与互鉴才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认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异质文化"的本能排斥——无论是校园里留学生的不同习惯,还是网络上外国网友的相异观点。国际关系的学习意外地成为了一剂治疗我文化偏见的良药,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共情能力"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模块则给予了我对抗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面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疫情大流行等跨国挑战,单个国家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但联合国、WHO等国际机制的存在证明了人类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记得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我代表一个小岛国发言,切身感受到弱势国家在面对全球问题时的无力与坚韧。这种角色代入的体验让我明白,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这种"全球公民意识"的萌发,使我从"小我"的局限中跳脱出来,开始思考个人与世界的联结方式。

最为珍贵的是,这门课培养了我对复杂性的容忍能力。在社交媒体简化一切、极端化一切的时代,国际关系教育我警惕非黑即白的判断。中美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友二分,俄乌冲突不能归因于单一方的责任,全球供应链重组既有赢家也有输家。这种对复杂性的认知,使我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煽动性言论时,能够保持审慎与怀疑。理解世界的复杂本质,或许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为稀缺的思维品质。

回望这门课的精神旅程,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理论、多少事件,而是获得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心灵维度。国际关系学不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高政治"学问,而成为理解日常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源泉。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不断重新发现自我、定位自我、超越自我。这种认知与精神的同步成长,或许才是人文教育的真谛所在。

 

当课程结束,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中外国际关系课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多重维度,也打开了自我成长的新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堂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每一次对全球事务的思考,都是对自我局限的超越。而这,正是这门课留给我最宝贵的人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