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洪锦雨
学号:202326401016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
当TikTok用户集体"搬家"到小红书
前段时间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打开小红书,封面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这让我很好奇,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现象,发现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关于全球年轻人如何用手机APP的选择,悄悄改变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当时美国说要封禁TikTok,很多美国年轻人一下子就炸锅了。我关注的一个美国大学生博主发视频说:"政客们根本不懂,TikTok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个APP,而是我们的生活。"结果没想到,他们找到的"新家"居然是来自中国的小红书。最开始是几个时尚博主在小红书上发穿搭视频,后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国用户开始注册小红书。
语言本来是个大问题,但小红书做得特别聪明。我试过用英文发了一条关于校园生活的动态,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来自马来西亚、美国用户的留言。最神奇的是,系统自动把他们的评论翻译成中文,把我的回复又翻译成英文,完全感觉不到语言障碍。有个巴西用户评论我的食堂照片说"看起来比我们的好吃多了",还配了个流口水的表情,这种互动特别自然。
内容风格的变化也很有意思。在TikTok上,大家更习惯看那种特别短、特别刺激的视频,比如一个舞蹈的高潮部分,或者美食制作的最后成品。但转到小红书后,我发现这些博主开始发更详细的内容。比如一个原来在TikTok上很火的舞蹈老师,现在会发完整的分解教学;美食博主会认真介绍每道菜的做法细节。这让我想起我们老师说过的话:当交流的渠道变了,交流的方式也会跟着改变。
商家们的反应也很有趣。我常买的一个韩国美妆品牌,以前只在Instagram和TikTok上打广告,最近突然在小红书上活跃起来。他们的营销总监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发现中国用户对产品成分特别在意,讨论得特别专业,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产品设计。"现在这个品牌甚至专门为中国用户开发了新产品线。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文化认知的变化。我认识的一个美国用户最初以为中国人都很严肃,结果在小红书上看到中国大学生为了一杯网红奶茶排队两小时的视频后,她留言说:"原来你们也和我们一样疯狂!"这种日常生活的分享,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能打破刻板印象。
当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顺利。我在小红书上结交的澳大利亚网友Tom就抱怨过,有些他在TikTok上能发的内容,在小红书上会被限制。但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因此离开,而是开始学习理解不同的文化规则。他说:"这就像去别人家做客,总要尊重主人的习惯。"后来他发了一条视频解释中西方社交媒体的区别,反而获得了大量关注。
这场"社交平台大搬家"让我想了很多。以前我们总觉得文化传播是单向的,从西方传到东方,从发达国家传到发展中国家。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的英国笔友说,她现在通过小红书学习中文,因为她发现"要真正理解上面的内容,光靠翻译是不够的"。
在学校的新媒体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这个现象。有同学说这是"文化反哺",有同学说是"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新阶段"。而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年轻一代的交流方式——不在乎APP来自哪个国家,只在乎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不能自由表达自己。
现在每当我打开小红书,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分享他们的生活,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没那么大。一个美国女孩的毕业照下面,可能有中国用户的祝福;一个法国男孩做的中餐视频,可能得到中国奶奶的指点。这种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
我想,这就是科技带给普通人最美好的礼物吧——让我们能够越过各种界限,看到更真实的世界,遇见更多元的可能。而作为普通大学生的我们,正在亲身参与和见证着这个有趣的变化过程。或许很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会记得这是一次由年轻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革命。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革命的小小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