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溢清
学号:202325101044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4/12/14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歧视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歧视
近日,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业婉拒,“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有人认为,学历歧视的本质是经济歧视、家庭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和障碍歧视的结合。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家庭背景好的人的第一学历往往不会差。
对于这一现象,网友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第一学历”不好,并非因为个体不够努力,而是受到教育资源、成长环境和个人高考临场发挥、志愿填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人通过后期加倍努力,或是考研、考博考入了更好的学校,或者想方设法提升了个人能力,但最终因“第一学历”而被“一票否决”,这是不合理的,也让人难以接受。另一种认为学习能力本身就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兼具公平的基础上,适当竞争并没有坏处。“第一学历”光鲜亮丽,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然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名校却不能再简历中“露脸”,岂不是读了个寂寞?
“第一学历”歧视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名校情节”:长期以来,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和追求,导致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素质、高能力,从而形成学历歧视。
2. 招聘制度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为了减少招聘工作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部分企业或单位过分强调学历要求,将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主要标准,导致学历歧视现象的产生。
3.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导致学历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学历歧视现象。
4. 个人认知偏差:部分人过于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代表高能力,从而对低学历者产生歧视。
5.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生活条件,往往通过追求高学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学历歧视现象的出现。
6.学校所教与公司所需差距很大,学校的教育并不完善:学校所教的知识往往是基础知识,很难涉及企业层面,因此公司对于本科和研究生不一定看中其专业能力,更看重其学习能力,因此在招聘时会看中第一学历。
“第一学历”歧视直接破坏了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不仅使原始学历不是高学历的人面临失业,加重社会负担,也极大地浪费了高学历人才资源。
在我看来,有差别就可能有歧视,古人云:“君子论迹不论心。”目前阶段我们只能从“迹”上消除学历歧视,以求公平。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公平公正的招聘和选拔机制,不以学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让不同学历层次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学校也需要加入更丰富的就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
但最终还是应该追求实现从“心”的层面消除学历歧视,在这一层面上,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打破学历歧视的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念,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内心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标准。
总之,消除学历歧视需要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通过改变观念、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和倡导平等机会等措施,逐步实现从内心消除学历歧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