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章晗
学号:202225002024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5
俄乌冲突:一场现代“持久战”的鲜活样本
当俄军坦克在2022年初碾过边境时,许多人曾预言一场“闪电战”。然而,时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两年多过去,这场冲突已深深陷入消耗的泥潭,其轨迹惊人地契合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揭示的战争规律。这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一部现代版的“持久战”教科书,在卫星、无人机与混合战争的背景下,重新诠释着“持久”的深刻逻辑。
一、战争形态的 “犬牙交错”
《论持久战》指出,由于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的矛盾,战争将呈现 “犬牙交错” 的形态,具体表现为内线与外线、包围与反包围的复杂态势。这一特征在俄乌冲突中尤为显著:
内线与外线的交织:俄军在正面战场保持战略进攻,而乌军通过游击战和远程打击(如 2025 年 6 月对俄罗斯海参崴军事基地的袭击),将战线延伸至俄罗斯本土,形成 “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 的夹攻格局。
包围与反包围的博弈:俄军试图通过占领顿巴斯地区建立缓冲区,而乌军则依托西方情报支持和民用网络信息,在俄军后方发动无人机袭击(如对俄罗斯 5 座军用机场的 “蛛网” 行动),形成对俄军的战略反包围。这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态势,与《论持久战》中 “好似下围棋一样” 的比喻高度契合。
二、力量对比的动态平衡
毛泽东分析中日战争时提出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的四大矛盾。这一框架同样适用于俄乌冲突:
敌强我弱的现实:俄罗斯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其每月炮弹消耗量(300 万发)远超乌克兰(欧洲年供应 200 万发),且战略核武器构成威慑。但乌克兰通过西方援助(如德国 “豹 2” 坦克、美国 HIMARS 火箭炮)和信息化战术(如无人机蜂群作战),逐步缩小技术差距。
敌寡助我多助的分化:俄罗斯仅获得白俄罗斯、朝鲜等少数国家支持,而乌克兰得到美欧体系性援助(2024 年欧盟援助 880 亿欧元)。然而,西方阵营内部存在分歧,欧盟因能源依赖对俄妥协(俄对欧 LNG 供应仍占 15%),美国则面临援助疲劳(特朗普推动 “冻结冲突” 方案),这削弱了 “多助” 的稳定性。
三、持久战的阶段演进
《论持久战》将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俄乌冲突目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其特征与毛泽东的预判高度吻合:
消耗战的核心逻辑:双方均无力通过单次战役决定胜负,转而通过长期消耗拖垮对手。俄军在莱曼方向推进 2 公里,但面临乌军顽强抵抗;乌军虽在波克罗夫斯克反击得手,但兵源紧张(可动员人口仅剩 370 万)。这种 “拉锯战” 与《论持久战》中 “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破坏” 的相持阶段描述一致。
国际变量的关键作用:毛泽东强调 “国际援助的增长” 是战略反攻的前提。乌克兰正试图通过扩大战场外溢(如袭击俄罗斯本土)争取西方加码援助,而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外交(转向中印市场)缓解制裁压力。双方均在等待 “国际形势变动” 带来的破局机会。
四、人民战争的现实困境
《论持久战》将 “兵民是胜利之本” 视为克敌关键,但俄乌冲突中这一原则面临现实挑战:
乌克兰的动员悖论:尽管 82% 的乌克兰民众反对领土妥协,但长期战争导致人力资源枯竭。政府通过 “交钱免兵役” 政策(月缴 520 美元)维持兵源,却加剧社会分化,形成 “有钱者保命、贫困者赴死” 的恶性循环。
俄罗斯的社会承压:俄政府通过资本管制和强制结售汇稳定经济,但军费挤占民生支出(如削减医疗预算),可能引发国内不满。这种 “战争经济” 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在相持阶段实现战略突破。
五、国际统一战线的复杂性
毛泽东主张建立 “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以孤立敌人,但俄乌冲突中的国际博弈呈现更复杂的形态:
西方阵营的双重困境: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乌提供武器,却将 60% 的援助资金用于国内军工企业,暴露 “援助私利化” 本质。欧盟虽承诺 2025 年提供 35 亿欧元援助,但内部协调低效(东欧与德法立场分歧),削弱了援助效果。
非西方阵营的战略自主:印度、沙特等 “全球南方” 国家拒绝选边站队,印度减少俄油进口(占比从 12% 降至 4%),沙特通过捷克向乌提供 5 亿美元基金,这种 “有限介入” 策略既避免激怒西方,又为自身争取战略空间。
六、战略相持的破局关键
《论持久战》强调 “熬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需要 “动员全民、准备反攻”。俄乌冲突的破局同样取决于三个维度:
军事技术的代差博弈:乌克兰依赖西方提供的精确制导武器(如德国 “金牛座” 巡航导弹),而俄罗斯加速测试 400 余项新武器。双方在无人机、电子战等领域的竞争,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经济韧性的终极考验:俄罗斯 GDP 连续两年萎缩,但通过 “影子舰队” 维持能源出口;乌克兰 30% 基础设施被毁,却通过西方重建基金(如欧盟冻结俄资产收益)勉强支撑。经济耐力的比拼将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
政治意志的临界点:普京以 “彼得大帝时期 21 年战争” 为喻强调持久战决心,而泽连斯基通过 “全球追杀令”(如对第 155 海军步兵旅的复仇行动)凝聚国内共识。双方的政治动员能否持续,将直接影响战略相持的延续性。
俄乌冲突的演进印证了《论持久战》的核心论断:在敌强我弱的初始条件下,战争将经历漫长的消耗与博弈,最终胜负取决于战略韧性、国际支持与内部动员的综合较量。然而,现代战争的技术变革(如无人机主导的非对称作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相互依赖,使传统持久战理论面临新的挑战。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军事对抗,更取决于能否在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政治智慧与国际合作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