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苏杰
学号:202226202099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5

互联网技术冷战:中美数字脱钩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中美在5G、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双方借助出口管制、技术封锁以及供应链重组等方式加速 “数字脱钩”,这样的进程改变了两国科技产业的生态,还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创新效率以及地缘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华为事件、芯片禁令以及TikTok博弈当作案例,结合 “武器化相互依赖”“技术民族主义” 等理论,分析数字脱钩的动因、表现以及后果,并探讨多边合作的可能性,研究显示,数字脱钩使得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压力,不过完全分离很难实现,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会持续,需要凭借多边治理机制平衡安全与发展需求。
关键词:数字脱钩,技术冷战,全球产业链,中美关系,半导体,技术民族主义,碎片化全球化
一、引言
  1. 背景
  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时期,互联网技术已经从单纯的 “全球化工具” 转变成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Henry Farrell和Abraham Newman提出的 “武器化相互依赖” 理论说明,当国家间的技术依存关系被政治化利用时,技术优势会成为战略威慑的关键手段。中美两国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很激烈,焦点集中在技术标准制定权、数据主权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控制权,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2023年的数据说明,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已经包含超过1200家中国企业,而中国则依靠 “东数西算” 工程等举措强化数据安全与算力自主,
  2. 问题提出
数字脱钩正依靠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向全球扩展,引发三大核心问题:
供应链传导机制:美国对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怎样影响韩国、日本等第三方国家的产业布局?
体系分裂风险:中美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货币等领域的标准之争,是否会致使全球形成 “两个数字生态系统”?
创新效率代价:技术民族主义背景下,重复研发与标准冲突会给全球科技进步带来什么损失?。
二、数字脱钩的动因与表现形式
  政治动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借口来遏制中国技术的崛起,就比如,在2020年的时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把华为、中兴列入了“威胁国家安全”的清单,声称它们的5G设备存在“后门风险”,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通信标准领域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而且美国对于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像“九章”量子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感到非常焦虑,想要凭借《无尽前沿法案》来巩固自身的技术霸权,再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地提出要突破那些“卡脖子”的技术,减少对西方供应链的依赖,举例来说,在2023年,中国政府针对镓、锗等稀有金属实施了出口管制,这直接对全球半导体和通信设备的生产产生了影响,这一举动被看作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一种反制手段,同时也是“国产替代”政策的一项关键实践。
  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实体清单:从2019年开始,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被纳入到美国的出口管制名单当中,这使得台积电不得不中断与华为的合作,直接对全球5G设备供应链造成了影响,
  芯片法案:在2022年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了527亿美元来补贴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还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在10年之内不可以在中国大陆扩大先进制程的生产,这样的举措使得全球芯片产业的“阵营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的反制措施如下:
  在2021年颁布的《反外国制裁法》赋予了中国进行对等反制的能力,
  稀土出口管制在2023年生效之后,镓的全球供应量一下子减少了40%,这迫使欧美企业重新去评估供应链所存在的风险,
技术分裂案例
5G标准分化的情况:美国积极推动Open RAN以此来替代华为设备,然而其技术成熟度以及成本都比不上中国方案,致使全球5G建设出现了“双轨制”。华为在全球5G基站市场占据着60%的份额,而美国的盟友像英国、德国在拆除华为设备之后,5G部署成本增加了超过30%,互联网生态割裂的情况:中国借助“防火墙”构建起了内部数字生态,形成了像微信、支付宝等这样的本土化应用矩阵,而由美国主导的GAFA体系则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云计算市场,两者在数据隐私规则、跨境支付等领域的标准差异变得越来越大。
三、对于全球产业链所产生的影响
  半导体产业的重新构建
  供应链出现中断情况:荷兰的ASML公司由于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自2023年开始就停止了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这使得台积电以及三星不得不暂停为中国企业代工7nm以下的芯片,这样的举动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产能的失衡状态: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产能占比上升到了28%,然而高端芯片的进口依赖程度仍然超过80%。区域化取代全球化:美国积极推动“友岸外包”战略,联合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成立了“芯片四方联盟”,还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工厂,而中国则借助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来扶持长江存储以及长鑫存储,在2023年中国DRAM芯片的自给率从5%提升到了15%。
  科技企业战略的调整
  苹果供应链发生迁移:为了规避地缘方面的风险,苹果在2023年将iPhone 15的产线30%转移到了印度以及越南,这使得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43%下降到了34%,华为推行“南泥湾计划”:面对芯片供应中断的状况,华为推出了鸿蒙OS以及昇腾AI芯片,并且借助“鸿蒙原生应用”战略构建起自主生态,吸引了超过200万开发者入驻。
  创新效率出现下降
  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中美两国分别投资500亿美元来建设晶圆厂,这导致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需求急剧增加,ASML光刻机的交付周期从6个月延长到了18个月,标准分裂带来代价:在物联网领域,中国的NB-IoT和美国的LoRa通信协议同时存在,企业需要为不同市场开发两套产品,合规成本增加了25%以上。

四、未来趋势与应对建议

  情景预测方面存在不同情况,悲观情景下,要是美国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都纳入管制范围,那么全球就会形成以中美作为核心的 “数字铁幕”,技术转移成本会大幅飙升,超过50%,乐观情景是,民用技术领域会维持有限的合作,就像2023年中美在气候数据共享、开源软件协议等方面达成了局部的共识那样。

  多边治理路径包含多个方面,首先是重启WTO数字贸易谈判,推动建立起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通用规则,以此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其次是跨国技术监管机构,借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模式,成立 “全球数字技术治理组织”,对军民两用技术实施分级管控,以及区域合作试点,东盟、欧盟等第三方势力可依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数字服务法》等机制,去探索 “技术中立” 的合作路径。

  中美数字脱钩是 “碎片化全球化” 的典型表现,其影响已经超出双边范畴,使得全球产业链在安全与效率之间艰难地进行抉择,尽管技术民族主义在短期内让全球科技治理的分裂加剧了,但是完全脱钩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分工、开源技术的跨国协作等因素依然维系着技术生态的基本连通性。未来各个国家需要借助多边机制构建 “可控脱钩” 框架,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避免技术创新陷入 “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