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刘静
学号:202126202151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4/12/12

学历高消费是“一格一格降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高考录取率更是超过90%。这种趋势使得本科学历逐渐成为基础,不少用人单位因此提高了用人门槛,以筛选更多优秀人才。然而,当所有适龄学生几乎都是“大学生”时,比拼的焦点逐渐转向“研究生”身份,考研竞争日益激烈,形成了所谓的“考研高考化”现象。

在职场中,学历往往成为求职者进入优质岗位的一块敲门砖。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倾向于选择学历更高的求职者,认为高学历意味着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白领阶层,甚至在一些基层岗位中也有所体现,导致“硕士起步、博士扎堆”的情况时有发生。职场竞争的压力迫使许多本科生不得不选择继续深造,以期在求职时获得更多优势。社会在用人过程中,对学历要求过高,导致原本低学历者即可胜任的岗位被高学历者占据,从而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现象,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历高消费“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职场招聘中,也渗透到了教育和个人投资等多个层面。

当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招聘时片面追求高学历和名校出身,这种用人观念导致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单位没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适配度分析,盲目设定高学历门槛;二是通过提高招聘门槛来有效筛选过多的竞争者;三是这种导向被部分人认为是重视人才的表现,高比例的高学历员工可以用来装点门面。这种片面的用人观念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冲击了教育和社会生态的正常发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下,许多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来提升学历。数据显示,高达98%的中国职场人工作后有意愿进行学习提升,愿意支付10万以上就读MBA项目的职场人比例高达51%。这种强烈的深造和求学意愿不仅体现在职场人士中,也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本科生选择考研,甚至多次“二战”、“三战”,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学历

学历高消费导致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错配。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高校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却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被忽视,导致教育结构失衡,一些有能力但学历不高的人才被排挤在就业市场之外。这种资源错配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学历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加剧了学历贬值,使得高学历者在求职时并不一定能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更好的职位,导致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下降。其次,它导致了人才结构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体系。此外,学历高消费还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遏制学历高消费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全社会应营造一种“不以学历论英雄”的氛围,鼓励重视实际能力和技能,打破“学历门槛”。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就业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所有求职者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其次,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在招聘过程中更看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岗位匹配度。此外,高校应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避免盲目扩招导致的学历贬值。最后,个人应理性看待学历问题,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确保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不受歧视。

综上所述,学历高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才能逐步扭转社会对学历的过度依赖,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