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主站
当前位置:互联网+国际关系   >  期末考试  >   作业显示

姓名:李昊阳
学号:202325711080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15

试析南海博弈中大国角力的主权争端

  南海局势正滑向一个充满张力的临界点。2025年初,中国海警在黄岩岛海域的碧海蓝天间升起五星红旗,海风猎猎中,这一主权宣示犹如一枚投入地缘政治棋局的震撼弹。几乎同时,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在争议海域展开,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14国以不同形式参与,将域外干预推至新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此发出警告:“中美若发生军事冲突,一切都完了”。这片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水域,已成为大国角力、主权声索与和平愿景激烈碰撞的全球焦点。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立场扎根于深厚的历史脉络。早在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即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菲律宾在2013年单方面撕毁“君子协定”,中断危机管控机制,导致海上分歧加剧。2016年阿基诺三世政府在美国幕后支持下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更被国际法学界广泛质疑——临时仲裁庭不仅被揭露存在有偿服务(菲律宾支付30万欧元仲裁费),且缺乏管辖权基础。

  菲律宾曾试图通过仲裁否定中国“九段线”的合法性,并主张黄岩岛位于其专属经济区内。但国际法学者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不适用于领土主权争端,而中国早在2006年即依《公约》第298条作出排除性声明。巴西学者罗尼·林斯强调:“中国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通过规则和机制管控争议,才是符合国际法的解决之道”。  

  面对法理挑战,中国采取“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王毅外长曾直言该仲裁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中国一方面强化主权实践——如2025年初黄岩岛升旗仪式;另一方面通过南部战区海空战巡展示防御能力,苏-30战斗机护航轰-6K巡航等行动,彰显对争议区域的“体系化掌控”。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正采取“两面下注”策略。一方面与中国建立外交部直连机制,开展双边磋商;另一方面加速与美军事捆绑。20251月,中菲刚举行双边磋商机制会议并发布联合声明,不到24小时菲律宾即联合美军在黄岩岛附近演习,其护卫舰和巡逻舰在美军航母支援下展开行动。这种摇摆已引发反噬。中资撤离导致苏比克-克拉克铁路等旗舰项目资金链断裂,损失高达500亿比索。能源领域同样受挫——因局势紧张,菲律宾在南海的石油勘探停滞,而其能源进口依赖度极高,工业成本持续承压。马科斯解除副总统萨拉及其父杜特尔特在国安会的职务,显示亲美派与务实派斗争白热化。杜特尔特时期中菲合作的经贸红利,正被地缘政治冒险所消耗。

  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名强化南海存在,实则推行“岛链战略”。20244月,美军“罗斯福”号航母进入黄岩岛南部海域,为菲方“登岛”演习提供支撑。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将菲律宾打造为“前沿支点”——通过新增4处军事基地,推动美菲日澳联合巡航,使南海军事化风险陡升。

  美国的深层目标在于遏制中国与中东、欧洲的能源贸易通道安全,阻挠亚洲一体化进程。其行动逻辑充满矛盾:拜登政府一边承诺“六不一无意”,一边加码威慑,暴露了“既要冲突可控,又要围堵中国”的战略困境。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国家趁机扩大影响力。印度以“印太战略延伸”为由,向菲越提供武器,甚至联合美军演习。这种“代理人博弈”使南海争端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

  面对乱局,中国与东盟正探索制度性解决方案。2023年以来,双方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并计划年内举行安全热线演练。印尼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明确表态:“东盟不应充当外部干涉打手”,呼吁域内国家自主管控危机。这种区域共识为和平创造了关键窗口。

  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已举行38次联合会议,开展海上搜救演习、环保合作等项目。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选择对话而非对抗,与中国达成共同开发共识。历史证明,杜特尔特时期中菲合作曾带来显著红利。当前若能重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尤其在渔业、油气、航运等领域推进合作,将为南海从“角力场”转向“繁荣之海”铺平道路。

  南海波涛之下,蕴藏着资源与航路的战略价值,也翻涌着主权与霸权的历史纠葛。当菲律宾在美舰加持下演练“登岛”,当五星红旗在黄岩岛迎风而立,这片海域的每次风波都牵动全球神经。然而炮舰逻辑从未带来持久安全——中资撤离导致菲方500亿项目瘫痪、多国联军巡航加剧擦枪走火风险,皆是明证。

  和平的微光仍在区域合作中闪烁。中国与东盟的安全热线机制与“准则”磋商,印尼坚守的“不选边站队”立场,印证了对话比对抗更可持续。如巴西学者所言:“南海问题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由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当各方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这片祖先馈赠的蔚蓝家园,方能真正成为福泽万代的和平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