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凡
学号:202326004115
班级:国际1班
提交日期:2025/6/10
TikTok禁令与中美技术民族主义的博弈:互联网治理的路径冲突
自2020年起,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多次对TikTok采取强硬措施,试图禁止该应用在美国运营,或强制其将美国业务出售给本土企业。这一系列举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则通过修订《出口管制法》等手段,对涉及TikTok的技术出售进行限制。TikTok事件不仅是中美两国在数字领域的一次直接交锋,更深刻揭示了互联网治理中数据主权与全球互联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文将TikTok禁令置于中美技术民族主义博弈的大背景下,探究其背后互联网治理路径的根本性冲突,为理解数字时代国际关系提供新视角。
技术民族主义是指国家运用政策工具,对本国技术产业进行保护或推动,将技术发展视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民族主义在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表面倡导“自由市场”,实则通过长臂管辖,对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进行限制;中国则借助网络防火墙、《数据安全法》等措施,强化对数据和技术的管控,以此保障国家数字安全。
数字主权强调国家对境内数据的绝对管辖权。在全球范围内,欧盟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确立了隐私主权,而中美两国在数字主权争夺中,更侧重于技术标准制定权的博弈。无论是5G通信技术,还是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两国都在试图通过制定标准,占据数字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扩大自身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影响力。
美国对TikTok的指控主要围绕数据安全展开,声称TikTok可能向中国政府提供美国用户数据,但至今尚未有公开证据支撑这一说法。为实现对TikTok的限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总统行政令,以及蒙大拿州于2023年颁布的全面禁令。这些举措的实质,是美国为遏制中国数字平台在全球的影响力,维护自身科技霸权地位而进行的战略布局。
面对美国的施压,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2020年,中国修订《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算法纳入管制范围,从法律层面阻止TikTok技术的出售。同时,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对美国“泛安全化”的做法予以反击,指责其行为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破坏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TikTok为应对危机,推出“得州计划”,计划将美国用户数据本地化存储在得克萨斯州,但这一举措仍无法满足美国政府的政治需求。这一困境充分体现了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平台企业的利益显得极为脆弱,企业发展战略难以摆脱国家间政治博弈的影响。
中美两国在互联网治理模式上存在根本性对抗。美国模式以多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理念,强调市场主导,主张数据全球自由流动,并通过《云法案》等法律为数据跨境传输提供支持;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主要依靠Google、Apple等私营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与之相对,中国模式秉持网络主权理念,以国家主导互联网治理,通过《数据安全法》推动数据本地化存储;在技术标准制定上,中国由政府牵头,推进“中国标准2035”等战略。两种模式的冲突导致互联网碎片化风险不断加剧,全球互联网企业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严重阻碍了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尽管当前中美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对抗激烈,但仍存在合作协调的可能性。首先,在国际规则共建方面,可借鉴欧盟GDPR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等领域的经验,推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在互联网治理规则上的协调统一。其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方面,中美可以建立技术中立区,保留合作空间,例如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最后,充分发挥TikTok等平台企业的桥梁作用,鼓励企业提高透明度,建立开源算法审查机制,增强国际社会对数字平台的信任。
TikTok禁令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技术民族主义时代互联网治理困境的集中体现。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与全球互联之间的权衡,将直接决定未来互联网治理的走向。无论是“脱钩”还是“共治”,大国之间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求利益平衡点,才能打破零和博弈的困局,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安全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